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一 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就业是国家政治与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指标。党中央、国务院也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2013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为699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融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大学毕业生群体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群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从未减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要解决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科学的方法是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为出发点,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供需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判断,在系统的高校毕业生数据积累和分析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改革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文的研究数据基于麦可思对全国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本次采用的数据包括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调查数据和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的抽样调查数据。[1]其中,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于2012年3月初完成,抽样达到59.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5.6万份,回收率约43%。2008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的抽样跟踪调查于2012年2月底完成,2008届大学生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进行过调查(2009年2月完成,回收问卷约21.8万份),2011年底到2012年初的调查是对这一调查过的群体毕业三年后的再次跟踪调查,回收有效问卷近6万份。
上述调查的对象均为“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部的毕业生,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院校的毕业生。调查以电子邮件方式向毕业半年后的2011届大学生和毕业三年后的2008届大学生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账户号,答题时间为15~20分钟。两类调查的答题问卷互不相同。
二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整体去向分析
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整体去向反映了大学生在毕业后短期内的流动趋势和当前就业市场形式的状况;而通过与往届就业情况对比,也可以对2013年就业市场的“健康”状况做一个有效、及时的检查。图1是中国2009~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2]的去向分布图。从图中可见,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处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状态,1.6%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从图1中同时可以发现,2011届大学毕业生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较2010届增加了1.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生毕业后读本科的比例上升了0.6个百分点,说明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来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也从一定程度上暂缓了这些毕业生的就业。
图1 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
(二)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分析
1.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有所上升
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的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该指标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该指标上升了1.5个百分点。同时,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不断上升表明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注重了社会需求。
2.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中国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而较少选择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具体而言,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为26.1%;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为23.1%;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为21.1%。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所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