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实现劳动者更加充分的就业,是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突出位置的一项任务。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迫切要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从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角度看,信息化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才能实现高效地处理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的海量数据和固定逻辑,提高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但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现状来看,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渠道不畅,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的系统不完善,市场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相关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基于此,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要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信号功能,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效率,制定更加有效的宏观就业政策。研究建立以指数体系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是加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必须先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高质量就业、挖掘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信息的重要手段。
一 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的内涵和功能
(一)内涵界定
本文所述的人力资源市场指数(human resources market index),是通过信息采集体系,将人力资源市场中人力资源供需、匹配、薪酬、流动等状况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以指数形式呈现的数据。它反映了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的历史变化趋势,有利于对未来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发展趋势进行监督和测量。
(二)功能作用
人力资源市场指数应具备检索功能、统计功能、咨询功能和监测功能,并能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准确反映人力资源市场周期变化情况,即展现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是处于波动的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以及波动的幅度;第二,正确评价当前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状态,恰当地反映人力资源市场的冷热程度;第三,系统描述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轨迹,预测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趋势,在重大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时,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防止发生巨大波动;第四,客观反映人力资源市场的政策效果,判断人力资源市场政策运用是否得当,是否起到了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平稳较快发展的效果;第五,有效分析和预测主要行业重点职业招聘状况以及不同求职群体的求职状况,为供需双方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参考信息。
二 人力资源市场指数体系框架
人力资源市场指数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包括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的业务运行系统和运行保障系统两个部分。基于此,本文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理论为主要方法论基础,综合运用调查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形成人力资源市场指数体系的基本框架,即监测指标体系、数据采集体系、指数分析体系、指数应用体系、实施保障体系(见图1)。其中,指数分析体系是核心,但要保证指数体系更好的应用,还必须做好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数据采集体系设计等基础性工作,以及评价分析、预测预警、政策建议、信息发布等应用性工作以及实施保障工作。
图1 人力资源市场指数体系总体框架
三 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一)总体结构
基于对人力资源市场指数体系内涵的把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综合性、灵敏性及前瞻性等原则,按照“选择指标筛选方法、提出预想指标体系、确定最终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先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情况,按照上述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步骤,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论的视角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并兼顾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需要,重点关注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机制、薪酬机制、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本身出发,围绕影响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动,紧紧抓住影响人力资源市场变动的薪酬因素,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供给、需求、匹配、薪酬和流动五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其中,流动指标是对供给指标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给数量和结构的动态变化,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结构
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由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