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迅速发展,播出平台日益拓展,观众需求日趋旺盛,官方支持与民间热情形成合力,创作空前活跃,一批制播与发行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影响力扩大,纪录片发展的政策红利持续跟进,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纪录片发展已从自发时代进入自觉时代。发展纪录片成为文化建设、国际传播与影视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纪录片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处在新高潮形成之前的力量集聚阶段。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纪录片已在多个领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纪录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纪录片数量的飞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纪录片的市场空间扩大,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纪录片产业化政策所形成的发展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主要省级以上电视台相关频道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0000小时,全国主要省级以上制作机构纪录片产量约为3000小时,制作总量和播出总量均为2010年的3倍。
与此同时,我国纪录片在主流制播机构的引领下,作品质量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中央级主流制播机构能够有力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开展大制作、精制作。《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春晚》等一批内涵深、品位高、制作精的优秀纪录片热播荧屏,不仅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我国纪录片版权销售和出口新纪录,其产业价值得到不断开发,仅450万元的投入就获得了1亿元的国内版权收入以及超过35万美元的海外版权收入,成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影视作品,树立了我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重要标杆。
2.纪录片及纪录频道正由影视传播的边缘走向中心
长期以来,纪录片处于影视节目的边缘,隐藏于电视、杂志中的某个版块,或者在非黄金时段零星播映。如今,我国纪录片已慢慢步入主流收视视野。其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2年平均收视率为0.08%,较2011年0.06%的收视率有较高提升,收视份额达到0.61%,在全国收视排名中进入中间阵营,在国内外好评如潮,品牌初成。中国教育电视台第3频道的收视份额,由2011年的1.9%上升至2.13%。同时,一些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已开始和影视剧分庭抗礼,既占住了黄金时段又在收视率上取得佳绩。
中国纪录片由影视边缘向中心拓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纪录片的品牌意识正逐步形成。在纪录片作品领域,出现了一批具有旗帜性意义的作品,如《超级工程》《货币》《春晚》等,通过精品制作塑造作品品牌。在纪录片栏目中,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我的太阳”系列纪录片,为小人物立传,记录他们的梦想,十年的精耕细作树立了良好的节目品牌。与此同时,纪录频道也迅速出现了多个成功品牌,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其覆盖人口已达6.5亿,短短两年内实现了“收视份额翻番、广告额度翻番、海外销售额翻番”,品牌价值快速增长。这里的品牌不仅仅是那些成功的独立艺术事件,而是更加深刻的工业化模式品牌,品牌效应已成为纪录片产业由影视产业边缘走向影视产业中心的重要标志。
3.纪录片市场体系加快发育
纪录片作为影视节目的特殊形态,需要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体系结构。近些年,纪录片市场体系的诸多环节从无到有,慢慢发展成形。其中,纪录片的市场化、产业化成为市场体系加快发育的重要表现。
纪录片的市场化主要体现为主体的市场化,尤其是在制作领域,近几年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在制播分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纷纷参与纪录片制作。一方面,纪录片制播机构越来越倾向于向民营公司进行订单采购或与民营公司合作,中央新影集团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制作机构,2012年纪录片总产值为1.2亿元,其中2/3都来自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民营纪录片公司的生产规模扩大,整体水平提升,已成为国产纪录片制作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民营公司2012年纪录片的整体收入规模在2亿元左右,整体投资规模较前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纪录片市场化的另一显著表现是,市场留给独立制作人的接口拓宽,越来越开放、灵活。
同时,纪录片产业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一方面,纪录片专业频道通过“跑马圈地”,先占据平台资源、占领市场,再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