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当前,“纪录片春天”已是业内流行词,纪录片产业化的各种思考和实践如火如荼,然而作为产业,以感性而诗意的“春天”进行描述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弄清支撑这个“春天”得以成型的相关指标和数据,其日照指数、风向风力、土壤条件等因素才是构成一个整体感观上的春天的基础。对于产业化进程中的纪录片领域,赢利模式是其最直接,也是当下最急迫的驱动核心。本文就将对当前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赢利模式进行初步的动态性探索。
当前中国纪录片领域,播出平台(央视纪录频道)一家独大的核心地位极其突出,其赢利模式也仍然以广告收入为主,这也是纪录片产业链不完善、运行方式单一的一个明显表征。而对于纪录片产业,制播分离、内容生产相对独立更有利于完整产业链打造,已几乎成为共识,真正面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赢利模式建立才是对纪录片产业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探索。在此语境下,本文的关注点会更多聚焦于纪录片内容生产的社会机构。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纪录片赢利存在五种主要驱动模式,分别是播出平台驱动、政府驱动、大企业驱动、营销发行驱动和新媒体驱动。
一 播出平台驱动
纪录片诞生于电影,发展于电视。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判断,当前的纪录片制播呈现“一极多元”格局,这一极就是央视纪录频道(CCTV-9)。对于纪录频道自身运营的相关研究已非常充足,本文不再赘言。毋庸置疑,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以及《魅力纪录》栏目登陆央视一套,对纪录片在中国的“显性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更将纪录片从“小众时代”带进了“公众时代”。在电视仍然是纪录片播出主要渠道的情况下,平台驱动实际上意味着传统的制播模式仍然难以撼动,但与之前电视台“前店后厂”生产模式相比,纪录频道面向社会收购、委托制作等形式的出现,已经为封闭的平台打开了窗口。
自2011年开播以来,纪录频道广告收入迅猛蹿升,从2011年的零广告到2012年的2亿元,再到2013年有望突破3.5亿元人民币,为其面向社会收购和委托制作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纪录频道是国内最大的纪录片买方和投资方,其面向社会委托制作的《活力中国》现实题材纪录片项目,累积投资额将超过1亿元人民币。以“命题作文”形式面向市场招标,央视纪录频道投资,由社会制作机构承制,承制过程由央视纪录频道监理,成片于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版权归央视纪录频道所有。方案招标通过,即支付50%的款项,拍摄完成后,央视纪录频道再支付10%,等成片播出后,即可收取40%尾款——这就是一整套《活力中国》项目监理机制的流程。《活力中国》项目的市场化示范效应明显,但也要看到,相比于目前中等质量纪录片每分钟1万元左右,高端纪录片已逾100万元/集成本的行情下,目前平均10万~20万元/集的招标金额远远难以满足纪录片制作的需求。参与招标的民间制作机构更看重的是该项目的窗口意义,不少机构甚至以远超招标金额的成本制作,例如亿像东方承制的招标单元《极致玩家》,总体投入超过100万元。
当前的制播机制中,缺乏播出平台对制作机构的利润回流,无论是额度相对较高的委托制作还是额度更低的内容收购,都不足以满足当下纪录片制作的成本要求,遑论能产生更长远利益的版权分利。对不计成本积极与纪录频道合作的公司而言,他们看中的是平台渠道的搭建和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央视纪录频道签约合作公司”对民营纪录片公司而言无疑是一块金字招牌,其价值提升力最直接体现在非纪录片业务领域,据有关人士称,通过制作纪录片并在央视播出,民营公司在宣传片、广告片、形象片等领域的价格升幅巨大,甚至以倍数计,这方面带来的丰厚利润足以补足纪录片本身的微利甚至亏损。
当前纪录片投资方对能否在央视相关频道(以纪录频道为主,亦包含科教频道、海外频道等相关纪录、专题栏目)播出极为重视,甚至将其视为影响投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相对而言,地方台、非上星纪录频道的播出在投资因素中的权重就较低。在此情况下,搭建央视播出平台渠道、加大制作纪录片的播出可能性就成为民营制作机构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节目质量和价格。当前形势下,播出平台对赢利的驱动力内核实质上是其名称中的“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