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音乐对一部影视作品的影响有多大?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在笔者看来,如果把一部片子比作一个人,那么内容就是这个人的思想,画面就是这个人的躯体和外形,而音乐则是这个人的气质。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背后一定有一套成功的配乐系统,优秀的配乐常常能为影视作品加分。有时候,配乐的作用,甚至超乎导演的想象。
以下通过对比纪录片配乐与其他影视作品配乐的异同,来谈谈我对纪录片配乐创作和音乐编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关于创作流程
纪录片配乐与电视剧、电影配乐同属于配乐型应用类音乐。因为作品性质、制作周期和流程存在较大差异,创作手段上也明显不同。
一般电影配乐在拿到电影脚本之后,便可以开始做寻找音乐各主题动机、确定音乐配器风格等准备工作,并做出一些段落的小样与制片人及导演沟通。但正式开始配乐作曲,则是拿到精剪版本的画面之后,完全对照画面创作,以便于声画能达到完美的对位,基本上不存在音乐编辑的环节。每一条音乐都会精确对应相应的画面段落,也不存在音乐重复使用的现象。
纪录片配乐则不然。
一般来说,纪录片编导在完成所有的文稿创作之后,会在第一时间将文稿送到作曲手里。虽然也会经过寻找动机、确定风格、做小样与制片人导演沟通等步骤,但正式配乐创作,便也随之开始了。换句话说,音乐是从另一个角度塑造纪录片的灵魂,这个过程,贯穿了整部纪录片的创作历程。
从表象上看,与电影配乐最大的区别在于,纪录片音乐在创作的时候,完全是根据文稿内容而没有画面的参考,属于纯凭想象的创作,因此每一个段落的时长只能靠经验来决定。但即使能将音乐时长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因为在音乐使用时实际画面段落的时长也无法做到精确一致,所以,在成片精剪完成后,方可进入音乐编辑的环节。这一点与电视剧配乐有相似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与电视剧的配乐都需要重复使用,因此在创作音乐时,除特定的情绪段落或场景段落外,承担主体作用的一到两个段落既要保证旋律的记忆点鲜明,也要注意淡化旋律的指向性,也就是常说的“写意不写实”,确保主题段落能在片中不同位置使用,要做到旋律的普遍性。
至于每次主题段落出现时的情绪轻重不同和节奏缓急变化,则可以通过改变主题段落的配器方式或对主题段落进行变奏等手段来实现。
二 关于音乐编辑
对比音乐创作来说,音乐编辑看起来对一部影视作品的影响,似乎并没有那么大。其实不然。除电影之外,任何纪录片和电视剧等的影视配乐创作,都需要通过音乐编辑步骤,来使音乐和画面实现完美匹配。这,也是由纪录片和电视剧的创作流程特点所决定的。
一个优秀的配乐作曲,首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音乐编辑。这一点,对于纪录片、电视剧和电影,都普遍适用。
区别只在于:电影的音乐编辑步骤,基本上都在配乐创作的时候同步完成了,简单地说就是,“这个段落我需要什么,我就对照画面写什么;”而纪录片和电视剧的音乐编辑则是,“这个段落我需要什么,我就去配乐成品库里找什么,再对照画面将音乐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保证段落的完整性。”
音乐编辑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和最需要关注的重点只有两个字:合理。那么,何为合理?怎样判断是否合理呢?
A.一段画面是否需要音乐?
B.需要怎样的音乐?
C.音乐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D.画面中是否有特殊点需要音乐中的特殊点的配合?
E.如果需要通过剪辑音乐来配合画面长度,剪辑点怎么选?怎么接?
F.画面内容是否有突然变化、是否需要拼接不同音乐来配合?
回答以上几个问题,需要明确配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配乐不能喧宾夺主,最成功的做法是:要让观众在看片时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但是如果将所有音乐拿掉,就会明显感觉到不舒服。“润物细无声”的配乐,才能最大限度为作品增色。
从《大国崛起》《汉字五千年》到《公司的力量》《走向海洋》《望海南》等,通过这些片子的积累,关于配乐,笔者总结了五个字:铺、压、让、带、煽。
铺:在情节较平淡的段落中或较长时间没有音乐音效出现后,适当地出现一些较中性的音乐,让画面不至于太过单调,将观众的注意力,重新拉来回来。这是音乐编辑较常规、也是较基础的手段。
压: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当某个段落的画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