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一 组建专业化团队
2012年10月2日,在第三十三届纪录片和新闻艾美奖颁奖现场上,中国年轻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范立欣凭借《归途列车》一片荣获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两项大奖,引发了媒体的普遍关注。《归途列车》是一部讲述两代农民工生存现状的纪录片,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工家庭的境遇、挣扎,反思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带给农民工群体的巨大影响。
该片曾获得2010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奖和美国金番茄大奖,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VPRO IDFA奖以及入围2011年加拿大本土电影界的最高荣誉——基尼奖最佳纪录片。
如此多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不约而同地给予《归途列车》的关注及肯定,带动了国内纪录片界对于中国独立纪录片国际合作制片模式的大讨论。
范立欣在接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采访时指出,中国独立纪录片人在过去的20余年中较多采取的还是“一人一机”的拍摄方法。当找到选题故事以后,导演就扎在一个地方跟拍,后期由自己进行剪辑,一个人包揽了全片的几乎所有工种。“One Man Band”的这种独立纪录片创作方法,作为一种个人表达的方式,或者批判社会的工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也会在很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下去。范立欣认为这样的坚持是值得尊敬的。
今天中国的纪录片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纪录片必然会形成一个产业,产业化的过程会给独立纪录片带来很多机会、资源和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从制作机构或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去适应和拥抱一些新的规则,学习一些新方法。不能简单地把接受新规则等同于丧失自己观点的独立性。两者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一个能上院线、能上电视台播出的独立纪录片必须符合一定的工业标准,而这种工业标准恰恰是现在国内独立纪录片人最为缺失的。
工业化的制作,国际合作制片的模式其实是在拓宽独立纪录片人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段,并不是对“一人一机”创作方法的完全否定。工业化时代迫使创作者必须懂得进行更新合作。如果简单从创作技术的层面而言,这种合作需要引入更多专业人才,更专业的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等等。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做到专业化,中国的独立纪录片才能够有质的飞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产生更大的影响。现实就是拍摄技术指标不过硬的片子,即便内涵再好,故事再抓人也没有办法让今天的观众静下心来去体味,在这个对影像质量要求已经到达严苛地步的时代,制作粗糙的独立纪录片将被淘汰。
二 寻求国际合作制片机会
缺乏拍摄资金往往是制约独立纪录片人走专业化创作道路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所以为影片寻找投资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关键问题。
另外一方面,崛起的中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而我们自己的故事经由国外媒体或创作者的镜头表现出来,又往往容易被误读和扭曲,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也是创作理念造成的。与其让别人用镜头讲述我们的故事,不如自己抓住这一机会。中国的故事应该讲给世界听。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发展进步,虽然还有很多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已经变成整个世界一个重要的力量,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纪录片人应该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让世界通过纪录片这个相对真实和客观的窗口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今天发生在中国的各种人和事。目前,中国的纪录片输出非常有限,仅有的一点也是通过素材的形式,比如《故宫》,将辛苦拍摄的故宫画面以分钟为单位卖给国外电视台或制作机构,这样做的缺点是,虽然画面是我们自己拍摄的,但故事如何讲述,表达怎样的观点却是完全不可控的。“他们完全可以剪一个片子说故宫不好,还是用同样的素材”,范立欣这样解释。
三 国际合作流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独立纪录片人开始寻求国际合作制片的机会。
国际合作制片分为几个阶段,第一是前期的调查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大部分依靠的是金额较小的国内投资,在剪辑完成影片样片以后,第二个阶段就是到世界各个不同的电影电视节进行公共的或者一对一的提案,也就是预售。提案的听众是全世界的播出商,还有各种制作机构、基金会,他们都是潜在的投资人,向他们做提案,把影片送到国际电影节,在纪录片交易市场上去做最初的亮相对于寻找国际合作伙伴来说是一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