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
前言
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是指牙龈缘降低至釉牙骨质界的根方,或同时有牙间乳头的退缩,致使牙根暴露[1]。牙龈退缩指的是牙龈位置的改变,而非牙龈状态,牙龈可以有炎症、肿胀,也可健康无炎症,可涉及一个或多个牙,也可发生在全口牙[2]。此现象相当多见,尤其在老年中更为普遍,早期患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往往容易忽视之,直到病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敏感疼痛等不适方来就医。Miller[3]按照临床表现将牙龈退缩分为四度。Ⅰ度:牙龈退缩不超过膜龈联合,邻牙间隙没有骨及软组织的丧失;Ⅱ度:牙龈退缩超过膜龈联合,邻牙间隙没有骨及软组织的缺损;Ⅲ度:牙龈退缩不超过膜龈联合,邻牙间隙有牙周组织的丧失;Ⅳ度:牙龈退缩超过膜龈联合,邻牙间隙有牙周组织的丧失。
有多种情况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牙龈退缩,牙龈退缩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状,如牙本质敏感和根面龋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牙颈部的牙本质敏感。牙本质敏感的定义为:“暴露的牙本质对外界刺激产生短而尖锐的疼痛,并且不能归因于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牙体缺损或病变,典型的刺激包括温度刺激、吹气刺激、机械性刺激或化学刺激。”[4]牙本质敏感在临床上很常见,患者主诉多为吃冷、热、酸、甜等食物时“牙软”。由于牙龈退缩引起的牙本质敏感非常常见,因而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牙龈退缩原因、牙龈退缩后牙本质敏感发生情况及防治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在深入剖析牙龈退缩及牙本质敏感病因的基础上为其防治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一 牙龈退缩的原因
有多种情况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牙龈退缩,包括生理性的、病理性的或医源性的,临床上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按病因不同其临床类型可分为:①老年性退缩,是增龄性的生理性变化,全口牙的牙周组织均匀性地退缩;②早老性退缩,发生于较年轻者,全口牙龈均匀退缩,局部无明显的刺激因素,原因不明,可能与全身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与老年性退缩相似;③失用性退缩,牙齿没有咬嚼功能,如错位牙、对颌牙缺失未及时修复、偏侧咀嚼等,牙周组织缺乏必要的功能刺激,可使牙周膜变窄、主纤维束数目减少、牙槽骨吸收、疏松、骨髓由脂肪代替等,使牙周支持组织退变而萎缩;④创伤性退缩,在日常的咀嚼生理活动及口腔卫生措施实施中,常会发生频繁的机械性刺激而导致牙龈退缩;⑤炎症性退缩。本文从年龄、解剖因素、炎症、创伤以及医源性五方面阐述导致牙龈退缩的因素。
1.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退缩的发病率逐渐提高。这是一种增龄性的生理性变化,全口牙的牙周组织均匀性地退缩,牙骨质暴露,临床牙冠变长,但无牙周炎症,龈沟深度正常,牙槽骨的丧失和软组织的退缩程度一致,牙龈、牙周纤维、牙槽骨仍保持其相互关系,患牙仍较稳固。
Albadar等[5]通过对9689名年龄在30~90岁的成人采用分层、多级抽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两个象限的牙齿近中颊侧及颊侧中央,对其牙龈退缩、出血及牙结石量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牙龈退缩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58%的人存在至少1mm的牙龈退缩,且男性的发病率显著比女性高。Kassab等[6]研究认为:年龄大于65岁的人群中,88%存在牙龈退缩;而18~64岁的人群牙龈退缩发生率为50%,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退缩的人增多。早在1967年Gorman[7]就指出牙龈退缩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同年龄人群中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成年人的健康牙周组织也有缓慢而微小的附着丧失,每10年约为0.17mm,到70岁时,牙周组织的退缩仅为0.5mm,临床上不易察觉,且无症状。当合并菌斑、牙石等刺激因素时,牙龈退缩才表现得较明显。
2.解剖因素
牙齿位于牙槽骨内,当牙体的颊侧牙槽骨较疏松薄弱时,相应颊侧牙龈退缩的发生率就会增大。骨开窗、骨开裂、异位牙及畸形牙等解剖因素都会导致牙槽骨较正常薄弱,更易发生骨吸收以致暴露牙根。
Albadar等[8]的研究也发现颊面牙龈退缩的发生率更大,退缩范围更大。错位牙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异常,更易引起颊侧牙槽骨开窗裂开,牙龈退缩尤为明显。另有研究报道牙齿萌出方式也与牙龈退缩有关[9]。Olsson等[10]认为:如果牙根的颊舌径等于或大于牙槽嵴顶的颊舌向宽度,则可能存在骨开裂。先天性的牙龈/牙槽骨较薄的患牙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