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
牙本质敏感(dentin hypersensitivity,DH)又称为过敏性牙本质,是指暴露的牙本质在受到温度、化学、机械、渗透压等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短暂而尖锐的牙齿酸痛症状,但不能将其归因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牙体缺损或病变。造成DH的原因很多,包括各种引起釉质或牙骨质缺失、导致牙本质暴露的病理、生理性因素,例如:磨耗、牙龈退缩、不当的刷牙方式、摄取过多的酸性食物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29.7%的成人有不同程度的牙本质敏感症,因此研究防治牙本质敏感症的有效方法十分有必要。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治疗DH的方法,其中自行局部使用含某些特殊成分的抗敏感牙膏是病人的首选,也是WHO推荐的DH序列治疗方案中的第一步。抗敏感牙膏中常见的抗敏感成分为可以阻塞暴露牙本质小管的盐离子或蛋白凝结剂、使感觉神经末梢去极化的钾盐等。目前,市售的抗敏感牙膏绝大多数是化学脱敏剂硝酸钾、氟化物及氯化锶的单一成分或其混合物。
牙本质敏感的机制,包括神经学说、牙本质纤维传导学说和流体动力学理论。尽管目前对牙本质敏感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但Brännström等提出的流体动力学说(hydrodynamic theory)被学者们广泛接受。该学说认为:作用于牙本质的冷热酸甜及机械刺激会造成牙本质小管内液体的膨胀或收缩,引起牙本质小管内容物向内或向外流动,导致牙髓神经纤维兴奋,从而产生痛觉或敏感症状。基于这一理论,目前研发并应用于DH临床治疗的方法很多,疗效也比较令人满意,例如:药物治疗、电子脱敏、YAG激光脱敏、黏结、修复治疗,微波治疗、GLUMA脱敏剂、氟化钠电离子透入法等。尽管DH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其疗效因人而异。由于种种原因,有50%左右的该病患者从未到医院做过脱敏治疗,很多患者把方便易用的抗敏感牙膏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因此,1990年WHO提出了“牙本质敏感症序列治疗方案”的概念。在该方案中病人自行使用可复性的脱敏类牙膏被列为序列治疗的第一阶段。
用作脱敏剂的药物或化合物很多,有氟化物如氟化钠、氟化亚锡,氯化物如氯化钠、氯化锶,硝酸盐如硝酸钾、硝酸钠,甲醛,聚甲醛及中草药等。早期的抗敏感性牙膏里面包含有福尔马林,其他制品则含有氯化锌、硝酸银、甘油、氯化锶以及氟化物,后二者具有特别意义。早在1943年,对氟化钠用于牙本质过敏的治疗就有报道,氟化亚锡在无水甘油凝胶中的功效已得到证实。氯化锶的脱敏效果已得到证实,一些抗敏感牙膏已经在增强功效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可喜的效果。近些年,抗敏感牙膏逐渐由含单一活性成分向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的多功能牙膏发展。
理想的抗牙本质敏感药物或化合物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对口腔软组织无刺激;对牙髓无刺激;在牙面或修复体表面无色素沉着;使用方便、起效快、抗牙本质敏感效果明显且持久。目前认为家庭式抗牙本质敏感产品主要有两大作用机制。大部分产品通过封闭牙本质小管,降低小管内液体流动性以缓解敏感。还有一些通过阻断牙感觉神经细胞间突触,从而阻断痛觉刺激的传导来起作用。抗牙本质敏感产品可同时显现以上两种作用机制。本文对近年抗敏感牙膏的功效成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 氟
随着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Dean对氟化物的研究,人们发现合理地使用氟化物可以有效降低龋病的发病率。一些学者也尝试在牙膏中加入氟化物,通过不断增强加入的氟化物与牙膏摩擦剂之间的相容性,含氟牙膏的稳定性和防龋有效性逐步得到专家和广大群众的认同。氟(fluoride)离子可生成氟磷灰石和氟化钙,可提高牙体组织的抗酸能力,抑制牙本质的酸溶解,防止更多的牙本质小管开放并能促进再矿化,有抗敏感功效。目前常用的含氟牙膏有:0.22%氟化钠牙膏、0.4%氟化亚锡牙膏和0.76%单氟磷酸钠牙膏。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牙膏绝大多数都是含氟牙膏,这也证明了使用含氟牙膏作为一种抗敏感措施,已被社会所接受。
1.单氟磷酸钠
单氟磷酸钠(Sodium Monofluoro Phosphate,MFP)牙膏是一种得到美国牙医学会认可的含氟牙膏。单氟磷酸钠是一种共价型的氟化物,在口腔内会被酸或唾液酶分解,释放出氟离子,与牙釉质表面的晶体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氟磷灰石。这种晶体对酸有较强的抵抗力,从而能增强牙齿对各种酸性产物的抵抗力。McFall等通过一项双盲调查比较了含8g/L单氟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