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
东亚区域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相对独立的一个“板块”日益凸现。据统计,1980~2000年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4.8%上升到12.7%;同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这一比重由5.5%上升至10.7%;而欧盟区域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则从24.4%下降到22.3%。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区域内不仅探讨各种合作形式、内容与范围非常活跃,而且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根据2007年WTO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2005年,东亚区域内相互出口贸易占区域出口总量由34.1%上升到55%,不仅首次超过50%的关键线,而且区域内相互出口增速超过对区域外出口增速。这表明东亚区域对外部市场依赖程度正在降低,而内部正在形成的内需市场正在带动东亚区域经济增长。比较同期欧盟25国区域内相互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由67.5%降至2005年的66.8%,这说明即便东亚区域合作机制还未形成,但是相互贸易发展正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2007年第12期《日本贸易振兴会调查》杂志发表的题为《东亚区域贸易向何处发展》的报告分析,东亚区域内相互发展的凝聚力和驱动力日益增加,主要受到中国因素影响。另据中国商务部资料,2006年中国与泛北部湾有关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30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22.5%,其中中国出口595亿美元,进口712亿美元。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投资也迅速扩大,截至2006年底,这些国家在华的投资总额超过381亿美元,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总额达到11亿美元。2006年当年,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的投资额达到1.9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将泛北部湾国家视为“走出去”对外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以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中国政府鼓励中国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到东盟各国投资设厂,加快推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这说明中国与北部湾沿岸国家已经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一 当前围绕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层次结构与范围
围绕北部湾区域合作层次结构为:
——跨区域合作层次:APEC。
——区域合作层次: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合作、南美共同市场等。
——东亚区域合作存在各种形式:东亚共同体,“10+3”合作,16国合作,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国分别与东盟合作等。
——次区域合作层次:东南亚联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等。
——双边贸易安排:美国—韩国,中国—智利等。
以上情况说明东亚区域合作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各方从多层次角度积极探讨各种范围的国际合作,以及各方不尽相同的主张。
二 各方推进合作取得的进展
(一)日本
与新加坡、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盟整体建立EPA关系,与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在接触、协商之中。
(二)韩国
与智利、新加坡已经签署FTA,与东盟、中国、日本、新西兰在接触或协商之中。
(三)东盟
与印度、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在谈判FTA。
(四)中国
与东盟、智利已签署FTA,正在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海湾国家接触或协商之中。
(五)新加坡
与新西兰(CEPA)、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签署FTA,与中国、印度等在接触或协商之中。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合作。
(六)各方推进合作的主要内容
区域/次区域合作;双边FTA/EPA;金融合作;产业合作;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新加坡;货币互换;大湄公河;中国—智利;主权基金;泛北部湾;韩国—新加坡。
三 各方对区域/次区域合作主张的异同点
(一)美国
美国在GATT范围推进更加深入的贸易自由化方案遇到阻碍,在无法前进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借助澳大利亚等国发起APEC,主张在APEC范围内将贸易自由化新方案加以推广。在初期运行中,美国主导APEC提出:发达成员于2010年实现全面自由化,采取零关税政策;发展中成员于2020年实现零关税;美国同意东盟国家提出的主张,即各成员自主决定削减关税进程原则,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通过加强合作、缩小差距,提出“大阪行动计划”。
但是美国由于没有将精力集中在这个跨区域合作组织的发展,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时美国几乎置身事外,让东亚国家深感失望。从此,APEC每年例行活动几乎停留于形式。近期,美国看到东亚地区区域合作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才再次关注APEC发展,提出在APEC范围内加快实现FTA合作。
(二)日本
2000年以来在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