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正在逐渐清晰,作为美国霸权之翼的同盟亦不断推进。“就传统而言,美国的影响力是通过双边和多边同盟加以实施的”。[1]2011年,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于檀香山发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提出了美国六项关键性的行动路线,其中第一条便是强化双边同盟,并提出了更新同盟的三个原则,即“为了应对变动的世界,美国将按照三个指针更新同盟。首先,我们正在努力确保同盟的核心目标获得人民的政治支持。其次,我们想使盟国更具灵活和更具适应性,以使同盟继续产出成效。最后,我们确保我们的集体防卫能力和通信基础设施在操作上和物质上能够对一系列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的挑衅起到威慑作用”。[2]
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支柱,日美同盟也随之出现了调整。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日美同盟的调整是基于两种逻辑,其一是同盟自身演化的逻辑。其二是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逻辑。同盟是国际关系中一种常态,其运行有自身的逻辑,包括同盟随着同盟参与者力量对比、同盟所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2010年以来,在美国重返亚洲这一战略背景下,日美同盟出现了一系列具体的调整,其功能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值得持续跟踪和关注。
一 日美同盟的调整
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展开,日美同盟出现了松绑日本、调整基地、扩边及扩容等变化。
同盟首先是一种军事组织,在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时,同盟参与者承诺采取共同的军事行动。然而,体制上的两个问题上限制了该同盟的军事行动。一是,放弃国家拥有交战权的日本《宪法》第9条。一是,禁止日本对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进行武器出口、研发和生产的日本的武器出口三原则。两者降低了日美同盟展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对日美同盟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构成威胁。然而,伴随渐次展开的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日本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出现了松动迹象。
2011年12月,作为世界第6大军费开支国的日本决定购买42架F-35战斗机。2011年12月27日,日本内阁安全委员会表示同意放松武器出口禁令,以使日本参与对其他国家的武器出口、研发和生产,并为人道主义援助提供军事装备。该禁令的解除,为日本与其他国家共同进行武器出口、研发及生产打开了大门。2012年12月,野田政权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将自卫队的重型设备等转送海地政府,这是日本在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后首次对外提供“武器”。美国大使馆发表声明,“关于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的新标准将对日本支持同盟提供新的机遇并且符合日本对国际出口控制机制(export-control regimes)的承诺”。[3]同时,随着日美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上合作的加深,随着美国需要日本进一步发挥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遏制功能、为构建中的欧洲反导系统做出贡献,2011年,美国国防部敦促日本对其武器出口三原则制定一个例外,以允许美国向欧洲出售在日本研发的导弹拦截装置。[4]
无疑,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的松动深受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以及日本大国意愿提升、国内财政状况压力、日本军工集团利益的推动。但不管怎样,武器出口三原则出现松动,作为次级盟国的日本得以部分松绑,使它以更为积极的一方参与到同盟行动之中,从而使日美同盟更好地服务于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
随着次级盟国日本的逐渐松绑,同盟向更加灵活和有效方向发展,冲绳驻日美军基地也继续进行着调整。2012年2月8日,美日双方就冲绳基地问题经过会谈后,发表《美日关于防卫态势的联合声明》,[5]并未就该问题达成实质性协议。2012年2月27、28日,美日资深外交及防务官员在东京就冲绳基地的搬迁问题举行了第二轮高级别会议。这一切表明,驻日美军的基地搬迁问题仍在博弈之中。但我们对日美同盟就驻日美军基地调整问题的进展情况有如下认识。
基地调整的原则是:实现地理分布更合理、作战更灵活和政治上更可持续的部队结构。基地调整的建制及人数情况是:2006年,美日同意转移冲绳约18000名美海军陆战队的约8000名至关岛。截至2012年2月8日《美日关于防卫态势的联合声明》发表,宣布部队的单位建制和移师关岛的海军陆战队人数仍在审议之中。基地设施调整情况:在冲绳(Okinawa)以及施瓦布营(Camp Schwab)所在的边野古崎(Henoko-saki)地区及邻近海域建设普天间(Futenma)替代设施,归还嘉手纳(Kadena)以南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