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2012年东北亚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一对大国双边关系,便是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问题所产生的持续争端。自1979年邓小平就钓鱼岛领土纠纷定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准则,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直保持着某种意义上的默契。即使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所引发的危机,中日双方也都采取了相对冷静地处理方式。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新发酵”,4月16日,日本右翼代表——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演讲时扬言将收购钓鱼岛。日本的“购岛闹剧”拉开帷幕,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争夺风波再起。7月7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明确表态对钓鱼岛的“国有化”方针,这使一直以来围绕钓鱼岛仅存在于个人、民间团体、企业、地方政府层面的冲突直接上升到两国政府的层面。随后,野田又表示将以自卫队应对钓鱼岛争端,与美国联合进行岛屿作战练习。日本的严重挑衅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对抗,多次发表钓鱼岛主权不可侵犯的宣言,并前所未有地派出海监船、海监飞机在争议海域巡航。中国国内反日情绪高涨,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反日游行。中日在钓鱼岛的全方位对抗,以及一直未见降温的冲突势头,使国际社会对于中日频繁过招中可能出现的“擦枪走火”尤为担心。这次由日本挑衅所引发的危机,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所言,“自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今天的中国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严峻的‘日本威胁’”。[1]
一 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的动因
钓鱼岛作为中日关系中最严峻的领土纠纷,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40年中,虽然一直不时为两国关系蒙上阴影,却从未像今天对中日关系产生如此大的负面影响。野田政府明确提上议程的“国有化”钓鱼岛方案,使原本双方潜在默契的关于主权的“搁置争议”失效,争议不仅明确化,还使两国政府的外交陷入僵局。日本政府为何突然会将一直存在争议的钓鱼岛问题推向白热化,主要归因于国内政治、国际环境两个方面。
(一)日本国内政治的需要
1.挽救民主党执政颓势
2009年,成立仅13年的日本民主党成为众议院第一大党,结束了战后自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体系,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任首相,但这却没有预示着民主党在日本的执政一路坦途。直到2012年的三年间,民主党连换三位首相,日本政坛陷入动荡,从鸠山由纪夫、菅直人到野田佳彦的三位首相其任期之短,以及各自外交理念和政策的相异,使日本的对外政策近三年来一直处于动荡期。2011年9月上任的野田,上任之初曾被日本国内寄予厚望,支持率高达60%,而到2012年中,其支持率迅速跌至25%。[2]面临即将到来的大选,新晋的民主党希望在有限的任期内挽回三年来执政的颓势,继续赢得民众的选票,而钓鱼岛问题迎合了野田挽救民主党的需要。
(1)面对日本国内长期经济低迷,执政难题重生,野田政府需要新的外部问题转移民众对其执政能力的质疑。民主党不仅是一个年轻的政党,同时又是由四个党派联合组成的政党,党派内部的派系林立,无论执政理念或是执政手段都存在差别。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民主党三位首相的执政差异,同时也体现在野田内阁内部关于是否关于提高消费税、是否弃用核电站、是否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这无疑造成了野田内阁执政基础的脆弱。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给持续不景气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政府刺激经济的手段却一直未能带领日本经济走出低迷的疲态,加剧了民众对民主党的质疑。在国内民众支持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重新提出钓鱼岛问题使民众面对国内政治经济困境所产生的悲观情绪找到新的“宣泄点”,转移民众对民主党执政能力的抨击。
(2)应对来自于自民党的挑战。民主党的上台虽然代表着日本政治的新气象,但是对比将日本一手从战败废墟带向重新辉煌的自民党,民主党的执政经验并不成熟。面对石原挑起的“购岛风波”,自民党一改长期与中国达成默契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态度,“在为参加下次众议院大选拟制的规约上明确规定‘将尖阁诸岛国有化’‘谋求岛屿的有人化和海域的有效利用’,将此作为煽动民众批评民主党对外软弱的政治牌加以利用”。[3]野田为了防止钓鱼岛“国有化”成为大选议题被自民党抢占先机,一手推动了钓鱼岛争端的恶化。
(3)迎合国内民意。民主党在2009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