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本文着重分析了发生在2008年并且引起广泛关注的几件全球大事,它们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战争,美国次贷危机,国际反恐和反核扩散进程遇到的麻烦,国际政坛的一些重要变动,当前国际冲突的新形态、新特点,以及这一年中国经历的特殊“洗礼”。作者强调,放置在全球政治与安全的大背景下,这些大事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与意义,值得持续地追踪和研讨。
The article discussed some major events happened in 2008 which has greatly affected the global order.They are:1)the sub-prime crises rooted in US and spreading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2)the war between Russia and Georgia;3)the turbulences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and anti-proliferation processes;4)certain political chan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various styles;5)the new signs and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s;6)some events happened this year in China as a sort of “adult ceremony”.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given the sustainable and far-reaching shift in global politics and security,all these events have a special importance and need further studies.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同意说2008年不是一个寻常的年份,大事连连、冲击波不断。至于怎么总结、如何看待它们,却见仁见智、因人而异。作为一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者,我在这里从自己的研究专业和兴趣出发,试着分析这一年到目前为止(10月初)发生的各种大事,尤其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态势,看看哪些具有全局性的后果和长期的影响,探讨它们对于全球政治和安全形势的走向,对于中国的下一步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不管是直接的、公开的还是间接的、潜在的)。盘点不图面面俱到,但求抓住有重大影响的线索。
我认为,在2008年,下述几个重大事件或事态影响深远,值得探讨。
一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问题
2008年是全球经济罕见的动荡之年,其严重程度不仅是冷战结束的近20年所绝无仅有,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所难比,也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麻烦,甚至是当代经济史、金融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目前这场危机并未结束,可以说仍在深化之中,危机的源头美国还在发出这样那样不祥的信号,人们不得不对更坏的后果有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尽管迄今为止它主要还限于经济学家和政府经济官员应对的范围,我认为必须认真评估这场重大全球经济危机可能引发的政治的、社会的、安全的和其他非纯粹经济的后果,未雨绸缪、早做因应。
表面上看,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多重的、来自于不同方向和领域的,里面掺杂了太多天灾人祸的成分和各国内部体制上、政策上的问题,不完全是某一源头的祸水所致,里面很难找出明确的相关性逻辑。例如,年初已有不少国家出现群众骚乱和社会不满,抗议粮价和相关的各种食品大幅涨价,认为政府的无能或无所作为对此负有责任。这种抗议相当普遍,在一些国家(如泰国、海地、菲律宾、印度等)形成了政治危机和社会骚乱。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分析里面,有的把粮价飞涨归咎于气候原因,有的则提出它与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生物燃料制造过程有关,还有形形色色的其他解释。这一年我们也见证了全球石油价格的大幅起落:从2007年底不到100美元/桶直升到接近150美元/桶再跌落至不到80美元/桶;各种预言家和社会心理分析师随着形势的变化,更提示了从最低50美元/桶到最高200美元/桶的可怕差距。与油价的起落相似,2008年全球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幅度,也是以往极其少有的,煤炭、黄金、大豆、天然气、铁矿石等等的价格均是如此。当然人们会提到,2008年也是全球股市的一个黑暗年头,与2007年同期相比,更不用说与历史高位对照,各主要国家的股市(包括中国在内)先后进入所谓“熊市”状态,大众媒体报道所说的“一落千丈”、“惨不忍睹”并不为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和来自其他官方或私人机构的各种重要评估报告纷纷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的“急刹车”极为明显,整体上的“减速已成定局”,一度高歌猛进的经济全球化所遇到的挫败“极其罕见”,未来一段时间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对于何时走出低谷的表态大相径庭,从偏向乐观的“明年开始好转”到“黑暗的隧道远没有见到尽头”不等,人们对当下形势的消极评价是大体一致的。在失望、愤怒、不满、诧异、惋惜之余,各方面也在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答案,虽然明显还没有聚焦和取得共识。
我认为,在找出主要根源之前,不妨先采取一种简单的“排除法”,即说明哪些因素不是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然后再顺理成章地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首先,就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而言,可以肯定,某些供需关系的变化不是主要问题,因而把失衡和危机的原因归咎于新兴大国的说法是荒诞不经的。年初全球粮价大幅波动之际,西方有不少评论指责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动了这一波的上涨。其后油价的攀升,更被国际上一些媒体说成是新兴大国的“功劳”。实际上,懂得常识的人都明白,当今世界经济的主导者仍然是欧美日发达国家,它们的单位能耗虽然较低,但总量上仍然占据全球消费量的六成以上,发达国家才是决定总的需求关系的关键因素;相对而言,发展中大国虽然进步较快,但起点较低,能耗总量(更不用说人均消费量)远不如发达世界,它们的发展可以创造某些边际效应,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