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中低收入国家城市化加速后,城市居民面临着因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社会两极分化等因素而加剧的“城市风险”。从已发生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相对财产损失看,发展中国家远超发达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城市贫民的脆弱性过高,抗灾能力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和本国中高收入阶层。城市贫民窟的地理位置、生活条件、人口密度等使其居民非常缺乏抵御突发灾害的能力。为降低灾害对全球中低收入国家城市贫民的威胁,联合国、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历经10年努力在贫民窟的治理和改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今后进一步行动提供了经验。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in low- to mid-income nations has led city dwellers to face more risks of serious disasters due to population density,climate change,property gaps,and so forth. The casualties and relative property losses in the low- and mid-income countries far surpass those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because the urban poor in the former are highly vulnerable and their capability of surviving disasters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in high- and mid-income level countries.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density of the impoverished populations living in slums cannot be protected from urban disasters.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disasters on the poor in low- and midi- ncome countries,the UN,concerned governments,and NGOs have noted that more than ten years will be required to achieve positive results in managing and renovating the slums and in providing experience for further action.
2010年新年伊始,超强地震在中南美洲连续发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之惨烈不仅远远超过2008年的中国四川地震,即使在过去数百年中也十分罕见。随之而来的冰岛火山喷发、巴基斯坦洪水肆虐、中国玉树地震、中国舟曲的泥石流、日本等国的罕见高温、俄罗斯莫斯科的山火等,再次让人们感觉到,尽管人类文明已有高度发展,但灾害依然是严峻的安全问题与社会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减灾事务特别助理,减灾战略秘书处主任玛格丽特·瓦尔斯特伦女士2010年8月在北京指出:“灾害不是自然的,灾害是不恰当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实践的后果。”[1]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发布的2010年度《世界灾害报告:聚焦城市风险》指出,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的部分城市居民,面临着因迅速城市化、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因素而加剧的“城市风险”。[2]现在,城市已经拥有一半的世界人口和人类所创造的绝大部分精神和物质财富。城市发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远超其他区域,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前所未有。面对这样的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都需要对城市化与自然灾害问题作深层次思考。
一 全球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口、产业、生活空间和观念意识从乡村向城市转化的一个过程。尽管城市化自古代就开始了,但今天人们所说的城市化,主要指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的加速扩张到基本停止的过程。
城市化的基础是世界经济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型。从1950年到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了6倍。增长的绝大部分来自第二、三产业,而这两个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成为城市化的经济基础。今天9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5%的经济活跃人口(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属于工业和服务业。[3]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不言而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早于发展中国家。英国的城市化加速期始于19世纪初。180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为27.5%,到1851年达到51%。[4]184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20年达到51.2%。1947年,日本城市人口为33.1%,到1965年达到56.5%。1960年,韩国城市人口为28%,1970年达到50.2%。[5]目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的城市化率在70%~90%之间,并且不再继续增加。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加速期大都始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经过十几年发展,城市人口从1995年的30%上升到2009年的46.6%。[6]现在,世界欠发达人口大国的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都处于加速期内,今后世界城市的新增人口将全部来自发展中或欠发达国家。
图1 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城市/农村人口走势(1950~2050年)
2008年以前,世界人口的多数生活在农村。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报告,2008年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分水岭”,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7]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说,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已经趋近35亿,农村人口为34亿多。报告预计,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推进,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上升到64亿,农村人口将减至29亿。亚洲的城市人口到2050年将上升18亿,非洲将上升9亿,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将增加2亿。[8]
据统计,2007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为74%;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为78%。在亚洲和非洲,农村人口的比例较高,占总人口的60%。不过,由于亚洲人口总数很高,因此亚洲的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在今后40年中,非洲和亚洲的城市人口将显著增加,非洲可能翻3倍,亚洲可能翻两倍。[9]
图2 全球城市与农村人口走势(1950~2050年)
大约200年前,全球百万人口级城市只有两个,伦敦和北京。1950年达到75个,2008年431个。绝大部分新增加的百万级城市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0]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报告,2009年中国人口总数13.35亿,其中城市人口6.22亿,占46.6%;农村人口7.13亿,占53.4%。[11]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指出:“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尤为突出。1980年中国有51个50万人以上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