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
一 建筑行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一)低碳建筑释义
目前国际上没有对低碳建筑一致认可的定义,但大都认同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重建的生命周期中注重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比例,以减少建筑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产生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地出现的一些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就是对低碳建筑的终极目标所进行的一种试验和探索。
我们认为,低碳建筑包括狭义低碳建筑和广义低碳建筑两个层面。通常,建筑物在运行期间的能耗占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能耗的70%~80%,往往成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关注重点。但建筑活动的碳排放不仅产生于建筑物的运行使用期间,还产生于建筑材料的提取、加工、制造、运输和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狭义低碳建筑着重于在建筑物运行期间如何提高建筑能效,直接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广义低碳建筑则研究在建筑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如何从规划、设计、建造、运行和拆除/重建等各方面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建筑物采用高强度高性能水泥并不一定对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产生影响,但因其节省水泥用量而间接减少了水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
值得指出的,低碳建筑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大力推广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并不矛盾,反而密切相关。低碳建筑实质上是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理念上增加了碳排放的刚性约束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狭义低碳建筑在运行期间所体现的正是节能建筑的特征。广义低碳建筑所强调的全生命周期的减排理念同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相契合。因此,推广低碳建筑不仅不能抛弃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反而应该大力推广与实践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
(二)建筑碳排放总量与比例呈增长趋势
低碳建筑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建筑行业同工业、能源和交通被并列为四大温室气体排放行业。从全球一次能源消耗来看,建筑能耗占35%~40%。如果不采取任何政策来遏制建筑行业的碳排放现状,今后20年,随着新建筑的猛增,建筑行业所占的能耗比例还将猛增。建筑碳排放所占比例也将从现在的20%上升到30%左右。不少发达国家的建筑碳排放比例已经占其国家总排放的1/3强。例如,美国建筑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其全国总排放量的38%。
我国的建筑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例虽然没有美国的高,但也在20%~25%。而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建筑总量不断增加,建筑碳排放比例还将逐步提高。中国目前每年的新建筑增量约为20亿平方米,使得中国城镇建筑总面积在1995~2005年的10年里增加了两倍。按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10亿计算,城市的建筑总面积还将再增加两倍。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1],即使在建筑节能领域增大投资力度,中国的建筑能耗在今后20年还将呈增加趋势(见图1)。
图1 中国建筑能耗变化趋势
根据2009年的一项对于我国2050年碳排放的情境分析报告[2],其强化低碳情境分析中显示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接近于目前发达国家工业、建筑、交通各占1/3的水平”。麦肯锡国际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3]也显示,如果保持现有的能耗与排放水平,2030年中国的建筑行业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总量将达到32亿吨,接近全国排放总量145亿吨的1/3。其中住宅碳排放将占2/3,公共建筑占1/3。如图2所示。
图2 203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及各行业的贡献值
(三)建筑行业减排潜力巨大
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无论未来减碳成本如何变化,建筑行业的减碳潜力始终是各行业中成本效益最大的。不重视建筑行业的减排,气候变化的目标难以实现。图3圆圈所示为建筑行业的成本效益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包括能源供应、交通、工业、农业、森林和废弃物处理等。[4]
图3 2003年各行业减排潜力的经济性评估
建筑行业减碳不仅潜力巨大,其相对成熟的技术也保证了实现减碳潜力的可行性。根据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环境协会所作的评估报告[5],到2030年,全球每年需减少300亿吨CO2。仅仅依靠现有建筑低碳技术,建筑就能减碳40亿吨,仅次于能源与工业。而建筑行业的减碳成本则要比这两个行业小得多。
我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