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虽然不满10年,却走完了好多国际组织几十年才走完的路。其成员国这几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发展都很迅速,特别是教育领域内的合作被誉为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各成员国对教育合作的大力推动,体现出对努力建设和长久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共同诉求和坚定决心。教育领域的合作将为上海合作组织自身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而在与其他领域的互通互融过程中,教育合作可以发挥出更强的辐射力和更深远的影响力,进而为双边关系乃至地区关系的不断改善和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在2009年发展势头良好,从政府高层到教育学界都积极投身其中,教育合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 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领域的进展
(一)各方高度重视,基本合作机制得到很好的落实
从2006年首次教育部长会议开始,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逐步确立了两个基本的合作机制,一个是官方的教育部长会议和教育专家工作组,另一个是民间的“教育无国界”教育周和大学校长论坛[1]。2009年这些基本的合作机制运转正常,合作计划普遍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各项具体合作内容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2009年5月25~29日,在莫斯科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二届“教育无国界”教育周。此次教育周活动是由俄罗斯联邦教育科技部、联邦教育署和俄罗斯大学校长联盟联合举办的。与会者首先高度评价了2008~2009年间俄罗斯担任主席国期间在教育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示要进一步巩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内的一体化进程,并认为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传播培养高级专业干部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联合教育计划和方案的实施,同时巩固各成员国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与会者还对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如何更好地开展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1)建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代表、议员、政治家、著名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上海合作组织工作人员和各成员国外交事务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均应参与具体措施规划的制定。(2)应长期坚持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改善管理体系和保障教育质量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未来大教育空间形成的根本保证。(3)承认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作用,鼓励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教育领域工作人员的交换活动,并开发更有效的教育手段。(4)努力寻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成员国在教育领域内的合作,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发展教育部门协作、扩展学术流动性、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联合教育计划和草案。(5)强调当下的重要任务是研究和制定教育创新手段,以有效地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师和干部,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交互式手段,保障教育质量,达到最佳的专业培训效果。(6)应突出干部培训任务的迫切性,必须努力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活动条件。(7)加强与附属有研究性学院的教育机构协作,支持建立有效的科学教育体系[2]。
第二届“教育无国界”教育周期间,首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大学校长论坛在5月26日举行了全体会议,会议就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教育成就、现状和合作前景进行了讨论。5月27日,校长论坛举行了代表会议、例会和专题会议,期间研究了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相关的问题,包括形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上海合作大学在联合培养“生态学”、“IT技术”、“能源学”、“纳米技术”和“地域管理学”五大领域的高级专业干部方面的作用问题[3]。
5月28日,举行了例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合作领域专家工作组会议,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们主要研究讨论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大学内语言学和国际文化交流、地域管理调研、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统计统一体系、发展国家鉴定体系、制订联合教育计划的教学计划等专业性问题。
2009年11月18日,在北京举行了中俄教育专家组工作会议。与会者就上海合作组织信息交流平台方案建设的报告进行了讨论,并协调了教育计划。在俄罗斯代表团和中国代表团的非正式交流中,双方讨论了中国高等学校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开学程序和机制建立中的前景。与会者对2009年10月14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委员会例行会议所达成的共识表达了一致的赞同意见,并表示准备为巩固和完善文化—人文领域内的多边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签署《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后,2007年8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发出了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倡议,并得到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2008年初,俄方正式提出了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构想,目标是组建一个由成员国高等学校组成的大学网,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成员国学生和人员流动。
2009年11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