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雁行模式”日渐式微,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异军突起。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体系,形成了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产品的“国籍”变得越来越模糊,国际贸易失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双边问题,而是一个网络状的多边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不断增大,这给严重依赖区域外市场的东亚地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东亚各经济体需要加强合作,主动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进行调整,为本地区选择经济“再平衡”的最优路径。
Since 1990s,East Asian“flying geese model”has been playing a declining role in the region,instead of the East-Asian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has been emerging.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ast-Asian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shifted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industries into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chain,as a result,the“nationality”of the products is becoming blurred more and more.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the im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comes a multilateral issue like network.instead of a simple bilateral issue.In the post-crisis era,the pressure of global economic rebalance is increasing,which is a serious challenge to East Asia relying on the market outside.East Asian economies need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just the East Asia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s the optimal path of economy rebalance in the reg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分工不断演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国际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过去,一个最终产品完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完成;现在,一个最终产品分成若干环节,并分散在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协调共生,建立起相互依存的生产协作关系,从而形成了同一产品由不同国家的厂商共同参与完成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生产组织方式,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化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伴随着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芭比娃娃的故事意犹未尽,苹果iPod的故事再度兴起,这些案例形象地揭示了国际生产网络的分工形态。东亚地区是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化生产体系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全球的经济重心与贸易重心不断向东亚地区转移。1985~2008年,东亚[1]在全球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6%上升到22%。随之而来的是国际贸易不平衡问题不断恶化,东亚成为全球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地区,2008年北美地区贸易逆差8765亿美元,而亚洲地区的顺差达1611亿美元。[2]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说明全球经济失衡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不断增大,给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带来严峻的考验。本文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框架下解释全球经济失衡的实质,并结合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背景,探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调整方向。
一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
(一)国际生产网络的内涵
1997年,厄恩斯特(Ernst)和吉里亚利(Guerrieri)在分析东亚的贸易模式时,正式提出了国际生产网络[3]的概念,即把整个价值链分割成不同的环节并分散于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各个环节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在此基础上,厄恩斯特(Ernst)、迪肯(Dicken)和汉德森(Henderson)进一步阐述了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并把国际生产网络定义为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并构成了生产体系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4]国际生产网络中存在公司内部、公司之间两种交易协调机制,它兼容了传统二元治理模式(公司内部治理和市场治理)的种种优点,使生产的组织和交易更有效率,从而构建了一种综合成本更低的依存关系。柴瑜强调了国际生产网络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即国际生产体系是指几个国家参与一个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制造过程,从而以跨国公司为中心,形成了国际化的生产网络。由于国际生产体系的存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强了;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性质更多地改变为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个企业或厂商之间的竞争。[5]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国际生产网络的含义可以分为微观、宏观两个层次。①从微观层次来看,国际生产网络强调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生产协作,即国际生产网络是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跨国生产协作(包括技术环节、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关系。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国际生产网络的成员包括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和合资企业、供应商和分包商、分销渠道和增值经销商、研发联盟结构和其他形式的合作伙伴;第二,跨国公司处于核心领导地位,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方向;第三,跨国公司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布在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区位,利用不同区位上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获取利益;第四,跨国生产活动有时候由一个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投资设厂完成,有时候由不具有特殊关联关系的不同的厂商共同参与完成;第五,这些企业共同参与一种或一种以上最终产品的生产,从而充分发挥整体合作的优势。②从宏观层次来看,国际生产网络强调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与贸易,即国际生产网络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多个国家以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为基础,以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产品内分工关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