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结束了东亚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凸显了东亚以出口导向为基本发展战略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具有的内在缺陷。危机爆发后东亚各国家或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危机对策,其实质是对模式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经过了十年的恢复与调整,东亚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展示的抗危机能力,表明前一阶段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能从根本上克服东亚模式的内在缺陷,东亚经济的增长与稳定仍受外部市场环境的极大影响。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in 1997 ended the East-Asian“miracle”of long-term high economic growth and exposed inherent flaws of the East-Asian export-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basic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ast-Asian crisis,countries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response the crisis which in essence to some degree were s king of adjustments in development strategy.After a decade of recovery and adjustment,East Asia has increased its capability to resist the risk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ppened in 2008,however,these adjustment policies did not fundamentally overcome the inherent weaknesses of the East-Asian model.Therefore,East-Asian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 still depends greatly on the external market environment.
一 东亚出口导向模式的特征与缺陷
(一)东亚出口导向模式的特征
1.各经济体多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东亚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持续高增长,并被称为“东亚奇迹”。在高增长阶段,它们大都采用了以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政策及资源配置向出口部门倾斜,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高。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方向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为主,特别是在起飞时期基本上都是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东亚的出口生产部门的增速在经济中位居前列,带动了相关部门的增长。因而,东亚各国或地区群体性地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成为东亚增长模式的最基本特征。
2.群体间形成链状的经济与产业结构
在东亚出口导向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以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为基础,东亚大致形成了日本在前端、“亚洲四小龙”居中、东盟和中国在后的梯次排序关系。它们之间的经贸关系以投资和贸易为中介排序构成链状结构,其特殊之处在于投资和贸易的流向是以单向为主,即从前端向后依次流动,典型的例子是贸易顺差依次逐级放大。[1]这种链状结构会因末端经济体的发展水平提升而周期性地向后延伸,途径是吸引其他经济体加入这一结构的末端。
(二)东亚模式特征的产生原因
1.生产与市场分离
东亚采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原因是,国际生产分工的细化使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从发达国家游离出来,发展中国家可根据自己的要素优势承接这些转移过来的生产环节,其产品最终返回发达国家市场,从而完成生产与消费在国际间的循环。
东亚地区的优势资源是充沛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而其产业也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国际生产环节。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初期,东亚相关经济体直接以低工资形成的绝对成本优势参与竞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其绝对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随即逐步转向扩大生产规模,依赖规模优势产生的较低的相对成本来保持其国际竞争力。
依赖规模优势的结果是生产与消费市场的分离。一方面,许多转移产业本身就具有生产与消费分离的内在特征,特别是生产环节及其产生的中间产品更是无法直接进入最终消费领域。发展中国家承接这类产业后尽力扩大生产规模,促使这种分离发展到极致,因而发展中国家依赖外部市场成为与生俱来的特性。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依赖规模成本优势意味着必须投入大量资本来扩大生产规模。其结果也会极大地抑制当地消费能力的增长,而当地市场扩展乏力在客观上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2.垂直分工导致链状的区域经济结构
东亚的链状经济结构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最终产品消费市场的。从这一角度看,东亚就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工厂”,各经济体之间的链状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
在东亚这一区域范围的生产链上,各经济体依其优势因素而确定各自在生产链上的基本位置。日本是东亚重要的技术和资本的提供者,“亚洲四小龙”是居于日本和东盟、中国之间的资本、技术和中间产品的传递者,东盟和中国是东亚生产过程的最后完成者。各经济体依其优势要素而倾斜配置其资源,尽力扩张其在区域生产链上的存在或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体效益,促进了区域性的持续高增长。
显然,这是一个以垂直分工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结构,各经济体之间具有以生产和技术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密切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的外在承载形式是各经济体之间的资本和中间产品贸易流,它们将各经济体联结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
(三)东亚模式的内在缺陷
东亚链状经济结构支持了地区整体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隐含着严重缺陷。
1.生产与市场分离导致区域经济严重依赖外部市场
东亚承接了外部转移产业而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但产业转移并没有带来相应规模的市场转移,东亚对这些制成品的消费市场不能以相应的速度扩展。这样就构成了东亚地区经济结构的内在缺陷,即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的分离关系。这种分离关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通过以美国为主的外部市场予以弥合。虽然这种东亚生产与美国为主的市场消费结合的模式解决了东亚生产与消费分离的矛盾,但它同时也将这种分离关系固化下来。一旦它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