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结束之年,对于北京来说,这五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这五年间,北京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经济以每年11.7%的速度增长,“十五”计划末的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刚刚超过5000美元,而到了2009年就已突破了10000美元。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大拓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普及,城镇“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全面推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拓宽,基本实现了户籍居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从2011年1月1日起,保障水平从2006年的310元提高到480元。经济社会发展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2006~2010年,北京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一)收入增长较快,但增幅较“十五”期间有所减缓
2006~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从17653元提高到26738元,年均增幅是10.03%,较“十五”期间的实际年均增幅11.6%有所减缓,但仍然继续保持了“十五”以来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
(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一直试图缩小收入差距,但是不论是城乡之间还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北京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26818元扩大到2009年的39087元,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比从3.74∶1上升到2009年的4.33∶1(见表1)。2010年,这一收入差距问题没有明显改善。
表1 2006~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状况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收入差距是被严重低估的,实际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这个水平。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研究报告《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指出,目前城镇10%最高收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之间的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统计资料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10%最高与10%最低收入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
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从北京常住人口的阶层结构看,全国富人的很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已与世界级富豪“接轨”,北京又有数量庞大的比较富裕的中产阶层;同时,北京还有下岗工人、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包括“蜗居”的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些低收入人口月均收入也就是2000元左右,以个人收入计算,年收入也就是2万多元了。根据北京的消费水平推算,一个有房、有车、有孩子、有保姆,又能外出旅游的中产阶级三口之家,人均消费水平至少要5万元,此类家庭的收入水平至少要在15万元。这只是一般收入水平,所以,据此推算,北京高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要大于统计局统计的收入差距。
二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一)居民消费较快增长,但速度比“十五”有所减缓
“十一五”期间,北京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低于“十五”期间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2006年,北京人均消费支出是14825元,2009年增长到17893元,2009年比2006年增长了3068元,而“十五”期间,2005年人均消费支出比2001年增长了4322元,2010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考虑这两年的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所以,北京“十一五”期间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相对放慢了。
从增幅来看(见表2),“十五”期间年人均消费的名义增长幅度是9.34%,而2006~2009年,这一增长比例却下降到了7.86%,低于GDP的增速,也低于收入增长的速度,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增长率更低。
表2 “十五”、“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高收入组消费增长最快
“十一五”期间,人均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慢于“十五”的速度,就不同收入组来看,低收入组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慢于高收入组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两者之间的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表3中,最高、最低收入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差距从2006年的14609元提高到2009年的18532元,二者之比从2.64∶1扩大到2.85∶1。
表3 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差距状况
三 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恩格尔系数有所上升,公共服务负担有所减轻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饮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属于最富裕型,30%~40%属于富裕型,40%~50%属于小康型,50%~60%属于温饱型,60%及以上属于温饱不足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