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近年来,西宁市坚持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高层次定位发展目标、多举措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分工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是核心。西宁市根据市情特点和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趋势,着眼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强化市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格局。
(一)明确定位,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城东区以建成全省的商贸专业市场中心为目标,重点建设小商品、粮油、畜产品、副食品批发和机动车交易五大专业市场,同时依托东川工业园,发展牦牛绒、肉食精深加工工业和医药工业,加快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城区。城中区以建成全省的商贸精品、名品消费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中高档商贸业、娱乐业、服务商务中心,加快建成功能齐全、三产发达、城市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商贸城区。城西区以建成全市的行政、科教区为目标,重点发展生态人居环境、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通信、商业以及与居住相配套的餐饮、娱乐等各类服务业,加快建成人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休闲城区。城北区以建成全省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和西宁的重要工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建材、陶瓷、小商品和仓储、交易为主的流通业,依托区内大企业和生物园区,实现工业强区。加快建成现代工业聚集、物流和都市农业较为发达的现代化城区。
(二)依托优势,县域经济特色进一步凸显
以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为先导,以县域工业发展为重点,以增加县域财力为目标,突出自身特点。大通县以建成全省综合实力最强县为目标,依托北川工业带,借助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建设以电解铝及其精深加工、化工、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面向城市、服务城市,构建特色农牧业生产体系,促进产业化进程;加强生态治理,发挥好水源涵养地作用。湟中县依托甘河工业园区发展以有色金属冶炼、建材产品为主的其他相关产业;以塔尔寺和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宗教特色旅游业、体育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利用农业用地相对较多的条件,加强实施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成全省的绿色农业大县和旅游观光大县。湟源县突出农牧结合部和通往西部资源富集区交通要道的特点,重点发展畜牧业和高载能、煤化工产品,大力培育陈醋、皮革加工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建成农区畜牧养殖示范县和特色经济强县。
(三)突出重点,园区产业集聚优势显现
围绕建设“半小时经济区”,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按照“一区多园、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加快发展”的要求,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优化工业布局。东川工业园重点利用全省的优势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生物产业园重点利用高原独特的动植物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农畜产品深加工和保健食品产业。甘河工业园重点发展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和下游加工及其他相关产业。北川工业带重点发展以电力、轻金属冶炼和机床、非标设备制造、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
二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规划布局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布局是前提。西宁市将郊县纳入西宁市一体化规划中,坚持“三集中”原则,即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集约化经营集中,科学合理和统筹安排城市发展布局,强化各类专业规划、重点开发地区和重要地段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
(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
围绕建设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强化市区和郊区的一体化规划和管理,通过区域规划逐步形成全市生产力逐级分布的三环功能圈。第一环为中心区,重点发展行政管理、商务办公、金融电信、贸易会展、文化娱乐等高层次服务业;第二环为产业区,主要依托工业园和卫星城镇,发展工业经济、物流仓储,发挥旅游驿站的作用;第三环为生态区,即三县纵深腹地,主要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发挥城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作用。
(二)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按照“扩市提位”战略的要求,在城市发展总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