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一 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和乡村作为统一的整体,通过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与农村关系日益协调与优化,最终达到两者在经济和社会相互融合的系统最优状态。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表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变迁,即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社会关系的根本性改变。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而提出的,是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为目标,是以城乡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合发展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立足于城乡之间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内涵,要求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体制和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的成果,能够实现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内在要求。所以,城乡一体化既是和谐社会的主要体现,又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在要求。
(二)“城乡关系”历史演变进程下的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人类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城市与乡村关系演变的一个必然历史阶段与结果。城市是当今世界每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现代化”的摇篮;乡村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基础与起点,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不可或缺的“母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城市与乡村共同组成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体系,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城乡两大地域系统之间,复杂的人口、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与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
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五大历史时期,即城乡空间共生期、城乡空间分离期、城乡空间对立期、城乡空间平等发展期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期,城乡一体化主要对应的是从城乡空间对立期,向城乡空间平等发展期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期的重要转折阶段。城乡空间对立主要是指各种资源“单向”由乡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在经济上严重剥夺农村经济,并且依靠这种剥夺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这种以城市为自我中心和城市的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政策,使得城市化进程以农村发展的滞后为代价,最终导致城市与乡村在发展空间上的极端不平衡与极端不平等的格局,长期以来中国的“三农”问题就是其必然体现。
城乡空间平等发展期是指城市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和优先发展,并且在城乡物质交流中,以合理的市场经济机制为导向,城市在经济上不再剥夺乡村,从而形成两者平等发展的新格局。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期则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根据城乡产业之间自然与社会生产特点的不同、产品生产周期的差异,以及受自然因素制约程度与遭受自然灾害的不同,所导致的工农产品投入产出边际效益的客观差异,实行“以工辅农”、“以城促乡”,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有所补偿,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两个阶段所对应的分别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
(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根据上述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可知城乡一体化既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必须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关键在于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让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在经济、社会与环境上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第三方面,必须调整区域内部的工农关系,防止因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而导致的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本措施就是在地域上始终坚持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放在统一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建设与推进。
二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晋江模式”新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具实力和最富有活力的地区,晋江市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自发地开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并在80年代中期创造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来的“晋江模式”。
1978年,晋江人均GDP只有154元,分别比全国、福建和泉州低了225元、119元和17元,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