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不仅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乡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解决农业与旅游、城市与农村发展等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崂山区作为青岛乃至全省市民节假日近郊游的首选之地,资源总量居全省区市级首位,城乡旅游资源组合优、类型多、品位高。近年来,崂山区立足于城乡统筹,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突破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打造了以“茶、花、果、渔、菜”为支撑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出了樱桃节、山海休闲游、崂山茶节、枯桃花会、崂山旅游季等系列节(会),构筑了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沿海旅游资源性农村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崂山模式”。研究总结崂山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内涵及启示,对沿海以及内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 崂山区推动乡村旅游的实践
崂山区作为青岛的城市副中心和旅游目的地,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各1个,国家级旅游示范区(点)7个,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3个,被誉为中国樱桃之乡、中国江北名茶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崂山区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加强政府主导,科学制订规划,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举办特色节(会)、开发特色商品、推出特色线路等一系列举措,使乡村旅游成为拉动崂山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融合的崭新途径。
(一)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推动城乡旅游和谐发展
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旅游管理体系,依托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自然文化特色吸引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区一级专门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及时研究解决事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四个街道成立旅游产业发展中心,负责指导所属旅游资源独特的社区成立旅游服务中心,加大对旅游特色社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规范乡村旅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围绕城乡旅游发展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在高标准开发景区旅游、度假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等城市旅游的同时,注重以城带乡,相互衔接,联动发展,选择在靠近城市、资源有吸引力、客源有保证的农村社区发展乡村旅游,从而达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目前,崂山区已形成以沿海一线、滨海大道两大旅游产业带为主轴,以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四个街道为依托,以海洋、生态、节会、人文、民俗、商贸作为乡村旅游的六大主题,促进乡村旅游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休闲型和文化型转变,全区乡村旅游水平整体提高。
(二)加强统一规划,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
为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规范化发展,崂山区制订出台了《旅游接待服务单位基本标准》、《旅游接待服务评分标准》等行业标准,并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制订了全区乡村旅游分级标准,对农业园、农家宴、家庭旅馆等实行统一规范、统一挂牌、统一管理,对乡村旅游的市场准入、旅游食品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从专业上引导农民的角色转变,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崂山区旅游局联合劳动局、卫生局等部门制订培训计划,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促进其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文明习惯、掌握经营技巧、增强竞争意识、创新经营手段,以其灵活的头脑、开阔的视野和专业的技能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
(三)加强旅游通道建设,促进城乡旅游便利沟通
崂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旅游统筹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激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通道连接旅游资源最丰富、游客旅行费用最低、旅游流最大的原则,打造海上、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保障城乡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互动,促进旅游客流在空间的转移。区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在主要景区、点增设厕所、停车场、旅游导向牌等配套设施,实现旅游资源型特色农村社区路面硬化、村庄亮化,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营造优良的旅游环境,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