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信息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欠发达地区的主要后发优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部署,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全省要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路子,更加凸显了信息化的重要地位,是对信息化给欠发达地区经济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的准确把握。本文运用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研制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进行定位测评分析,通过对比提出建议,为加速发展河南信息化提供参考。
一 信息化及总体发展水平的定位评估
1.信息化的涵义和我国发展水平在世界的定位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主要指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生产力发展,并由此加快社会进步的过程。广义讲,“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推动发展占主导向信息化推动发展占主导的转变。
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在国际上处于世界中上游水平。2009年和2010年,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信息化总水平的排名中,我国分别居第46、37位,居中上等水平,且呈明显上升趋势。
受世界经济论坛和国际电信联盟等多个国际组织发布信息化指数的启示,我国经过多年努力探索,近年国家统计局科研所联合国家工信部有关部门正式推出了全国及各省份信息化发展指数统计监测结果,本文据此结果对河南省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分析。
2.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居全国第28位、中部第6位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信息化指数中排在前16位的省份,分别是4个直辖市、6个沿海省份(浙、粤、苏、鲁、闽和琼)、东三省、西部的陕西、中部的湖北和山西。河南由于是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化起步较晚,教育基础较薄弱,信息化的发展起步也相应比较晚、起点较低。尽管近两年河南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水平在全国排名也进入中游偏上水平(2011年全国“两化融合”排名第13位,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但限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多数由人均指标构成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得分排序中,河南总指数在全国和中部六省排名分别为第28位和第6位,处于倒数和末尾。在构成信息化发展总指数的五大类分指数方面,河南得分普遍偏低(见表1)
表1 2011年中部六省信息化发展指数得分和全国排名情况
(1)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总指数的总体状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体判定:近两年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也明显落后于中部邻省,排名居末位。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较快是由于近年来引进了富士康等高科技企业,带动了全省信息化进程。2011年,河南信息化发展增长速度为11.97%,增速较2010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保持加速发展态势。其中,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尤为迅猛。2011年全省144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07.44亿元,同比增长218.5%,增速为河南省六大高成长产业(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之首;同时,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骨干——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喜人。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位列中部六省第3位,仅分别比湖北、江西落后约73亿元和52亿元,增速达122.6%,居中部六省第一;实现利润较上年增长50.3%,规模列六省第2位;实现税金较上年增长53.8%,规模暂列六省第5位(见表2)。
表2 2011年中部六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效益指标
河南信息化发展的差距表现在:2011年河南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19,低于全国0.113点,居全国第28位。河南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状态、地位,按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高低排,可定性描述为,在全国处于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的中游,在中部六省处于末位状态,近5年来一直如此,没有改观。
数据表明,近年来中部六省的信息化指数得分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六省信息化水平的大小关系呈相对稳定趋势,如湖北长期居首位,山西和湖南紧随其后,接着是安徽和江西在交替变化,而河南则基本上一直屈居末尾。2011年中部六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