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许昌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韩继周 韩歧章 石爱民 杨育民 李辉 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先行先试的探索性建设。许昌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成效好,积累了实践经验,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和鼓励,为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尝试。

    2012年初,省委书记卢展工说:“许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想了很多办法,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破解了面临的一些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近年,许昌市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努力通过集中连片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化提供发展空间、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提高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 许昌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规划在先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民意愿,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许昌市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覆盖半径原则上在2公里左右,人口1万人左右,居住区占地面积以600~900亩为宜;以建设4层左右的多层住宅为主,容积率在1.5左右。社区住宅设计要符合群众愿望,引领城镇生活,做到面积大小适宜,外观美观大方,内部经济适用,基本功能完善,风格富有特色。据此,许昌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启动3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1年和2012年全市共计划启动124个新型农村社区,在2012年计划启动的77个新型农村社区中,有31个完成规划方案编制,有21个开工建设。

    政策支持有力。许昌市委、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许昌市加快推进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关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督查工作;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针对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单位进行督察;市委组织部及相关部门也出台措施扎实推进。

    加大资金保障。2012年,省、市2.59亿元财政资金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鄢陵县)9722万元、农村公路改造资金5375万元、薄弱学校建设资金35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00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80万元;全市预拨资金6000万元,专项用于试验区内13个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前期建设;为鼎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仅2012年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贷款余额达到80多亿元,增长25%,高出全市同期贷款增速15个百分点。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改善了居住环境。作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亮点,陈化店镇东明义新型农村社区占地16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如今走进社区,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一个个精美的广场,一件件崭新的健身器材等映入眼帘,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是集中居住,社区垃圾都是统一进行转运处理,污水通过生化池集中处理,有的社区还准备建污水处理厂,彻底改变了使用旱厕、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社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完善了服务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基本达到“五化十有”标准。“五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生活洁化、垃圾“四化”(“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路灯亮化;“十有”: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体育健身广场、网络通信设施、商业设施、五保公寓、公交站点和合寿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将全方位延伸到社区,群众不出社区就可办理要办的事,享受到城市化的服务,既省时,又省心。

    维护了群众利益。全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尊重群众,维护其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发放房产证,让群众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财产;在医保、低保、社保等方面强化保障,使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入住社区的群众通过务工获得薪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通过以土地入股参与开发建设或企业发展获得股金,享有的国家各种涉农政策补贴一概不变。

    破解了土地瓶颈。据测算,住进新型住宅楼的每个农户平均占地仅需0.16亩,建设六层以上的多层、高层住宅楼,节地率可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