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舆情十年:从热点到趋势分析
摘要: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媒介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舆情事件频发,成为国家、社会和学界关注的议题。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强大的技术支持,基于自主研发的中国公共事件数据库的历史数据,借助大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技术,针对2003~2012年十年的社会舆情变迁情况,重点从舆情事件特点、媒介平台、舆情干预、信息发布、区域舆情传播、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谣言传播、关注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历时性研究,以发现其中的趋势变化、传播规律,为舆情主体管理、决策、科学应对舆情提供参照和依据。以2003~2012年热度较高的5000个事件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2003~2012年十年间舆情事件数量逐年增长,热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2)新媒体影响日益广泛,传统媒体优势仍存,舆情传播速度加快;(3)舆情主体总体干预时效增强,干预能力提高,干预效果良好;(4)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发布方式和手段越发多元;(5)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加深,新闻记者和意见领袖发挥重要作用;(6)不同地区的舆情在事件数量、类型、首曝媒体和治理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7)网络谣言传播数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有所抬升;(8)多种因素影响了舆情事件的关注度,网民比媒体关注范围更广。
Abstract:The burgeoning of the new media 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to China's media environment. The frequent incidence of public opinion events had raised the attention and concerns of the state,society,and academics. Based on the strong technique suppor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the self-developed database of chronicle public events,and the data min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skills,the Public Opinion Laborato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rried out series of studies. The studies include the change of the public events over the past 10 years,as well as the public opinion features,media platforms,intervention strategies,news release channels,regional differences,influence to the public policies,ways of rumor spreading,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events. The study included 5000 hottest public events between 2003 and 2012.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1) the incidence and heat of the public events increase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2)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media is growing and the spreading speed is increasing;(3) intervention to the public events is speeding up and the effect is getting better;(4) news releasing system is improving and via more channels;(5) public events promote public policies,and the news reporters and opinion leaders play important roles;(6) regional differences exist on the incidence,types,and first-explosion media of the public events;(7) rumor spreading is grow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8) multiple factors influence the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events,and netizen cares more facets of the public events than news media. Findings of the studies provide valuable guidelines to the governing,decision-making,and accordant responding of the principal departments.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国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来单一的信息传播通道被打破,中国的媒介生态正呈现出多中心、开放式、交互性的全新特征。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抒发己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将一个接一个的公共事件搅动得风生水起,形成巨大的网上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
十年前,以孙志刚事件为标志,一种全新的舆论形态——网络舆情,正式进入中国公共话语空间;十年后,中国网络舆情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众声喧哗,五彩纷呈。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华南虎事件、邓玉娇事件、钱云会事件、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药家鑫事件、王立军事件,无一不是中国社会舆论生态演变的见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变迁。
2013年,中国网络舆情十周年。回望历史,中国的网络舆情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缘何发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个中能够发现什么样的演化规律?网络舆情与国家经济社会是如何互动的?诸多议题有待学界深思、探讨。
本文依据自主研发的“中国公共事件数据库”,从1994年至今22000余起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选取了舆情热度排行在前5000的热点事件,利用大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技术对其进行深度探析,试图描绘中国网络舆情十年的特征、发生规律和趋势以及传播规律、应对特征等问题,为舆情主体管理、决策和科学应对舆情提供参照和依据。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因此,本研究以事件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热度较高的5000起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析,探索2003~2012年十年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传播规律、内在原因、政府干预舆情的状况以及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需说明的是,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均以公开报道或发布的资料为主。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借助了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共建的中国公共事件数据库。该平台通过数据抓取、聚合技术,获取了自1994年至今的22000余起公共事件的信息,为本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和数据支撑。数据分析过程中,本研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描述性分析、对应分析、卡方检验、差异检验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探究各变量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3.样本的确立
借助于中国公共事件数据库聚成平台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本研究从22000余起公共事件案例库中,筛选出关注度在1000点以上的5000起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作为分析十年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等研究的总样本,此样本为全样本,而非抽样样本。
三 主要研究发现
(一)舆情事件数逐年增长,热度呈波动性上升
转型期的中国,因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舆情持续升温。而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普及,以往因传统民意表达渠道不够通畅而被压抑的表达欲望得到空前的宣泄和释放,原本处于内隐状态的中国社会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外显程度。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舆情事件由最初的每月几起逐渐增加到每月十几起、数十起乃至上百起。
以时间作为自变量,对每年的舆情事件数进行曲线拟合,结果发现,三次曲线方程(见图10-1)的拟合效果最好(R2=0.983,p<0.001)。图10-1反映了各年度舆情事件数量的实际值和三次方程的拟合曲线,可以发现,2003~2012年十年间,我国舆情事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3~2005年增速较快,2005~2009年增速放缓,2009~2012年增速陡然增大。环比增长速度逐年升高,是十年间舆情事件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三个阶段的趋势与中国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2003年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论坛及社交网站的兴起为公民知晓、参与公共事件开辟了新的渠道,“公民权利年”在这一年得以形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得以建立。比如发生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都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这可能是导致2003~2005年舆情事件增速较快的原因之一。而四年后的2009年微博进入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舞台并迅速升温,2010年被誉为“微博元年”。其后以微博为首的各类新媒体发展迅猛,再加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型网络应用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人数激增,2011年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