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
由于美国和日本经济有所复苏,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等利好因素,2006年,亚洲经济依然会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最新估计,2006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可达到7.7%,高于2005年的7.4%。[1]
一 2005年经济发展回顾
在美国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增长以及全球电子业需求复苏的带动下,亚洲出口和内需都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2005年亚洲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这一数字高于2005年9月亚洲开发银行预测的6.6%,同时高于2002~2005年间该地区总体GDP平均增长7.2%的水平。[2]其中,中国与印度增长速度最快,分别达到10%和8.1%。下半年,由于出口和国内消费增长明显,韩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新加坡经济增长得益于金融业、造船业以及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其经济也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均取得了4%~5%的经济增长。2005年东亚出口额猛增到2万亿美元以上,成为该地区增长的强大推动力。2005年,东盟吸收外资增长48%,达到创纪录的381亿美元,超过1997年的341亿美元的历史纪录。目前,东盟吸收外资排在中国和印度之后,列第三位,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在6%~7%之间。[3]雷曼兄弟公司统计指出,2005年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首次超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这预示着亚洲消费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
《2005~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预测2005年亚洲GDP增长为6.5%,低于2004年的7.4%,而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9月份的最新修正为2004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增长率为7.8%,2005年达到7.4%。虽然预测数字有所出入,主要原因是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估计不足,但是,其经济增长趋势与实际运行趋势基本相符。
二 2006年上半年亚洲及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走势
2006年上半年,亚洲地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增长强劲,东南亚其他地区大多数国家也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印度第一季度GDP比2005年同期增长9.3%;韩国上半年GDP比2005年同期增长5.8%;新加坡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0.8%,第二季度为8.1%;[4]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5.3%、5.5%和4.6%;泰国第一和第二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1%和4.9%。2006年第一季度,涌入东盟的FDI快速增长,比2005年同期增长90%,达140亿美元,[5]其中近一半外资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芬兰,主要投向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制造业是吸收投资最多的领域。
1.中国与印度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仍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引擎
亚洲开发银行在2006年9月6日《亚洲发展报告》中指出,“地区水平的快速增长受到中国和印度的支持”,“由于投资和出口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加速,这明显地影响了这次地区经济预测的修订”。亚行将中国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从9.5%提高到10.4%。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较快,亚行将其2006年GDP增长率从预测的7.6%提高到7.8%。[6]
2.出口以及国内需求增长,抵消了石油高价和利率攀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两年来,面对在高位不断徘徊的油价,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受住了考验,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主要原因是:①全球需求增加,尤其是对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刺激了包括中国、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电子产品出口的增长,对亚洲出口起到了支撑作用。其中,泰国1~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6.5%,韩国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1.1%,新加坡第一季度出口增长22%。②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各国积极采取扩大内需政策,如调节利率,控制通货膨胀和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使个人消费和投资处在回升势头。其中,印度、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强劲的国内需求引领经济继续增长。此外,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削减燃料补贴有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利于中期经济稳定增长;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提高利率也有助于控制高油价成本引起的通货膨胀。
3.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继续深化,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加强,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和相互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截止到2005年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十国的投资额为10.8亿美元,与东盟签订承包合同总金额为3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2亿美元。同期,东盟国家来华投资2600多个项目,实际投入38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