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一 2012年的网络民意诉求和社会热点
(一)网络舆论持续升温,社会压力有待释放
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社会矛盾也在累积和叠加;中央政府高扬“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旗帜,而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冲破现有利益格局的藩篱。因此,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结构性突发舆情因素有增无减,如弱势群体的民生和权益保障,政府公共治理的越位和缺位,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博弈,特别是基层政府与民争利,以打压民众权利的方式维稳,都会让一些冲突个案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为公共事件,拷问政府的公信力。
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39.9%,[1]远低于美英日韩(均在70%以上),但中国的网络舆论场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力度最强的。社会转型期法治的不够健全,传统媒体侧重舆论导向而舆论监督功能严重弱化,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唯一比较顺畅的通道,是网络舆论发达的根本原因。通过互联网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释放社会压力。
我们选取了3家论坛(BBS)、2家微博客和2家社交网站(SNS),汇总出这一年的20件热点事件(见表1)。在前20大热点事件中,忽略新计入的社交网站帖子数量,也全部超过了百万热帖量级。2012年100万至1000万热帖的话题数有14件,与2011年的13件相比,增加了1件,大体相当。
(二)网民解构国内外主流宏大叙事,民生主题凸显
表1 2012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
2012年,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税与金融杠杆作用下,CPI和PPI双双下滑,房价、电价、油价上涨趋缓,但市民的日常消费体验和心理期待与政府数据存在差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750万元奖金在北京三环内仅能买一座120平方米的房子,网上掀起各种“伤不起”的声音。
政府的公共治理暴露出诸多瑕疵,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继2011年地沟油事件后,中央电视台揭露毒胶囊事件,再一次震惊全国。网民调侃:“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责令吊销了3家胶囊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从7月份的四川什邡市钼铜项目、江苏启东市造纸厂排污项目,到10月份浙江宁波PX项目,引发群体环保抗议,陷入“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2]。特别是PX项目,从2007年的厦门到2011年的大连,频频遭遇抵制。地方政府从立项到民众上街后的仓促下马,均未经过程序化的民主决策,给老百姓以不闹不解决、闹得越大解决得越快越彻底的暗示。这种危机处置模式破坏性强,成本极高,亟待搭建公共政策公开公平沟通协商的制度化平台。
2012年,“强制”作为一个副词,仍然与“征地拆迁”和“计划生育”新闻记忆相联系,尽管数量有所减少。陕西镇坪县怀孕七月的孕妇遭强制引产,辽宁盘锦民警在强制征地中枪击村民,都引发舆论质疑和批评。
(三)网络反腐专业化、常态化、娱乐化
网络曝光密切监督社会,一块手表、一根皮带、一盒名烟、一个表情,“附着信息效应”显著,都可能成为反腐风暴的导火索。有人调侃:“微博时代,官不聊生”。
在延安一起惨烈的车祸现场,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露出不恰当的笑容,遭遇网友“人肉搜索”,被发现戴有多款名表。鉴表专家“花总丢了金箍棒”等网友推断其佩饰超出合法收入。三峡大学刘艳峰同学还向陕西省财政厅、安监局申请公开杨达才工资。当地纪委最终介入查处。
官员履历近几年来也备受关注,从当年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到2012年的湖南湘潭“90后”女性王茜拟任区发改局副局长,“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均引起平民百姓的愤怒。从“表叔”到“房叔”(广州一位处级干部被查出有22套住房),网络反腐屡建奇功,恰恰警示制度化反腐的缺失面。
(四)“最美”人物迭现,良善需要制度支撑
2012年,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中“最美”人物最多的一年。从杭州以身殉职的“最美司机”吴斌,佳木斯奋不顾身营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广州“托举哥”周冲,北京7·21暴雨之夜打“双闪”到机场免费接运滞留乘客的私家车主,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人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信息总汇和精神家园。
网上存在大量对“中国式陋习”的隐喻与吐槽。“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