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2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作者:祝华新 刘鹏飞 单学刚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摘要:2012年微博客继续升温,成为网络舆论的发动机。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在叠加,网民对深化改革表现出热切的期待,有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取向的意识形态论争重新抬头。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民间对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态度强硬,但仔细辨析,其背后主要是民生诉求而非单纯的民族诉求。以《人民日报》开设法人微博为标志,微博“国家队”崛起,拓展了官民对话渠道。
    Abstract:In 2012, the popularity of mini-blog keeps rising,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the origin of public opinion production. On the one hand, social conflicts have been accumula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China's society is experiencing a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Netizens, i.e., internet users, hold aspiring expectation towards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reform. Further, the discussion on the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of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form reemerges, and mass disturbances triggered by environmental problem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Civil groups demonstrate their strong position on the sovereignty dispute over Diaoyu Island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However, afte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it is people's request for better well-being, instead of nationalistic appeal, which orchestrated the campaign. People's Daily registered a corporation-based mini-blog, which evinces the national team's uprising in the domain of mini-blog, which will definitely broaden the channel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general public.

    一 2012年的网络民意诉求和社会热点

    (一)网络舆论持续升温,社会压力有待释放

    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社会矛盾也在累积和叠加;中央政府高扬“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旗帜,而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冲破现有利益格局的藩篱。因此,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结构性突发舆情因素有增无减,如弱势群体的民生和权益保障,政府公共治理的越位和缺位,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博弈,特别是基层政府与民争利,以打压民众权利的方式维稳,都会让一些冲突个案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为公共事件,拷问政府的公信力。

    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39.9%,[1]远低于美英日韩(均在70%以上),但中国的网络舆论场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力度最强的。社会转型期法治的不够健全,传统媒体侧重舆论导向而舆论监督功能严重弱化,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唯一比较顺畅的通道,是网络舆论发达的根本原因。通过互联网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释放社会压力。

    我们选取了3家论坛(BBS)、2家微博客和2家社交网站(SNS),汇总出这一年的20件热点事件(见表1)。在前20大热点事件中,忽略新计入的社交网站帖子数量,也全部超过了百万热帖量级。2012年100万至1000万热帖的话题数有14件,与2011年的13件相比,增加了1件,大体相当。

    (二)网民解构国内外主流宏大叙事,民生主题凸显

    表1 2012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

    2012年,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税与金融杠杆作用下,CPI和PPI双双下滑,房价、电价、油价上涨趋缓,但市民的日常消费体验和心理期待与政府数据存在差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750万元奖金在北京三环内仅能买一座120平方米的房子,网上掀起各种“伤不起”的声音。

    政府的公共治理暴露出诸多瑕疵,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继2011年地沟油事件后,中央电视台揭露毒胶囊事件,再一次震惊全国。网民调侃:“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责令吊销了3家胶囊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从7月份的四川什邡市钼铜项目、江苏启东市造纸厂排污项目,到10月份浙江宁波PX项目,引发群体环保抗议,陷入“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2]。特别是PX项目,从2007年的厦门到2011年的大连,频频遭遇抵制。地方政府从立项到民众上街后的仓促下马,均未经过程序化的民主决策,给老百姓以不闹不解决、闹得越大解决得越快越彻底的暗示。这种危机处置模式破坏性强,成本极高,亟待搭建公共政策公开公平沟通协商的制度化平台。

    2012年,“强制”作为一个副词,仍然与“征地拆迁”和“计划生育”新闻记忆相联系,尽管数量有所减少。陕西镇坪县怀孕七月的孕妇遭强制引产,辽宁盘锦民警在强制征地中枪击村民,都引发舆论质疑和批评。

    (三)网络反腐专业化、常态化、娱乐化

    网络曝光密切监督社会,一块手表、一根皮带、一盒名烟、一个表情,“附着信息效应”显著,都可能成为反腐风暴的导火索。有人调侃:“微博时代,官不聊生”。

    在延安一起惨烈的车祸现场,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露出不恰当的笑容,遭遇网友“人肉搜索”,被发现戴有多款名表。鉴表专家“花总丢了金箍棒”等网友推断其佩饰超出合法收入。三峡大学刘艳峰同学还向陕西省财政厅、安监局申请公开杨达才工资。当地纪委最终介入查处。

    官员履历近几年来也备受关注,从当年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到2012年的湖南湘潭“90后”女性王茜拟任区发改局副局长,“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均引起平民百姓的愤怒。从“表叔”到“房叔”(广州一位处级干部被查出有22套住房),网络反腐屡建奇功,恰恰警示制度化反腐的缺失面。

    (四)“最美”人物迭现,良善需要制度支撑

    2012年,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中“最美”人物最多的一年。从杭州以身殉职的“最美司机”吴斌,佳木斯奋不顾身营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广州“托举哥”周冲,北京7·21暴雨之夜打“双闪”到机场免费接运滞留乘客的私家车主,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人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信息总汇和精神家园。

    网上存在大量对“中国式陋习”的隐喻与吐槽。“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