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80后、90后群体作为中国的未来,其生活状况和社会政治态度理应值得关注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2009开始,开展了对80后、90后群体的调查。本文利用2012年对12所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调查获得的阶段性数据,对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分析。[1]
一 80后、90后对自我现状和社会的评价
(一)对就业与自我现状的评价
从1999年开始,中国大学开始扩招。1998年,中国大学生录取总数仅为108万,1999年达到了160万人;此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至2012年,招生规模达到685万人。大学扩招推迟了青年人初次就业的时间,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一直就是社会关注话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2005年开始,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在70%上下徘徊。[2]本次调查中,尽管调查的12所高校要么为“985”重点院校,要么为成立多年的一般本科院校,但2012年毕业的本科生目前找到工作的比例也仅为76.6%,而2011年和2010年毕业的本科生到目前还分别有10.9%和12.6%未找到工作。[3]这里的就业率计算剔除了那些继续就读研究生的学生(见表1)。
表1 12所高校近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
相比之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一些,2012年的硕士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6.3%,2011年毕业的硕士就业达到了98%。这说明,当前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总的来说还是较为乐观的,这也是考研大军规模维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而在校生对就业前景的判断也并不乐观。被调查的在校生中,仅有31.7%的学生认为应该能比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认为“不会很顺利,但应该能够找到工作”的占了51.6%,二者合计比例占83.3%,这一比例比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略高。10.2%的本科生则认为“恐怕不容易找到工作”,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比例较低,仅为0.9%。
此外,大学毕业后频繁跳槽换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调查数据表明,2011年毕业的本科生中,60.7%的人换过1~2次工作;而2010年毕业的本科生中,换过1~2次工作者的比例高达70.0%。更有3.3%的毕业生换过3次以上工作。对于大多数80后、90后毕业生来说,前一代所拥有的铁饭碗对他们而言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近年“国考”竞争的异常激烈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就业问题的突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自身现状的满意度。在校生对自己现状总体上感到满意的仅有2.4%,58.3%的在校大学生表示对自己的现状“不太满意”(42.6%)或者“不满意”(15.7%);毕业生对自己现状总体上感到满意的比例更低,仅为1.6%,感到“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的比例更高,二者合计达到了67.2%。总的来说,毕业生对自己现状的满意程度低于在校生。
表2 大学生对自身现状的总体满意度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由于经济收入、成家立业、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对自身状况的满意程度有所下降。近年来,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调控房地产市场,但居高不下的房价仍然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工作三年后,自己(已婚的还包括配偶)名下无房的比例为67.3%,而参加工作五年后,自己(已婚的还包括配偶)名下无房的比例为41.9%。分析表明,是否拥有住房与毕业生对自身现状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拥有住房的毕业生对自身现状满意度远高于无房的毕业生。
在大学生对自身满意度下降的同时,大学生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也在降低。在校大学生中,认为自己在当地属于“下层”和“中下层”的比例分别占27.5%和42%,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比例占20.2%,认为自己属于“中上层”或“上层”的比例共占2.5%。毕业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当地属于“下层”和“中下层”的比例分别占22.7%和47.5%,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比例略高于在校生,为23%,认为自己属于“中上层”或“上层”的比例也只占2.5%。
(二)对社会现实与政府工作的评价
在校生对国家经济状况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占54.0%,而毕业生对国家经济状况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占61.3%(见表3)。
表3 大学生对我国经济现状与社会现状的满意度
80后、90后大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状况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占59.4%,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为34.4%。其中,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