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马陆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从长三角城市群的框架看,马陆地处以16城市为主体的长三角核心区[1]的中心节点,并通过境内的沪嘉浏高速公路、嘉金高速、204国道等与长三角16城市以及新近纳入长三角的苏北、浙西等地建立起通畅便捷的交通渠道。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框架看,马陆位于上海西北部嘉定新城的核心区,东与宝山区接壤,西与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和F1国际赛车场相连,南与南翔镇,北与嘉定镇毗邻,境内的A30郊区环线高速、宝安公路、永盛大道、轨道交通11号线以及规划中的A17高速公路、嘉闵高架等四通八达,特别是距离未来上海又一个中心节点——虹桥枢纽中心仅有10分钟的车程,使马陆这一传统的上海边缘地区迅速融入上海大都市的核心版图。作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马陆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理应纳入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和现实进程中,这是我们研究与讨论马陆镇文化发展主题及文化产业路径的大前提。
一 国际大都市、文化大都市的双重发展主题和后世博的战略机遇
按照目前普遍的看法,上海发展目标可以分为经济社会上的国际大都市和文化战略上的文化大都市,这两个基本战略目标的具体内涵与发展动态,是马陆镇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对接的。借助都市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此可从两方面加以阐释和明确。
首先,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进程[2],是上海国际大都市战略思维和目标提出的总体语境。上海城市发展自身定位的这一重大变化,是其每一构成部分都必须充分考虑和关注的,否则就会丧失与城市主体的有机联系,甚至沦落为可有可无的城市“废屑”。对于像马陆这样的大都市郊区乡镇,也需要根据都市化进程中上海的变化与发展态势进行自我调整,并重构其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新型当代关系,其中特别是要克服由于过去属于农业地区、发展相对不足、处于都市边缘而形成的“自视甚小”或“上不了台面”的心态和思路,树立“马陆也是国际大都市”的信心与观念,并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文化大都市的特色人文品牌来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未来。这是因为,在都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已不需要再重复农村—乡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传统城市化(Urbanization)发展模式,而是以大都市为模仿对象、借助大都市提供的硬件与软件资源迅速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在都市化进程中,传统农业地区能否超越一般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迅速实现自身的都市化,关键在于能否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选择有效的战略手段,以迅速地集聚起自身发展为都市化地区所需要的各种政策红利和战略性资源。如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都是在短短数年内就完成了农业地区的都市化进程。在都市化进程中频频出现的这个农业地区直接发展为都市化地区的新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应是马陆镇在当下特别应该关注的发展模式与及时把握的重大战略机遇。
马陆的很多优势不仅是中西部农业地区,甚至也是上海其他郊区乡镇无法比拟的。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尽管马陆镇长期以来一直属于“乡镇户口”,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期积累和准备,马陆镇实际上已越来越深、越来越快地卷入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整体进程中,并借助上海大都市雄厚的经济基础与优越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上海和嘉定区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高水平发展,直接获得了传统农业地区无法想象的巨大现实利益和发展空间。一是在经济实力上,与一般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相比,马陆镇的经济实力已相当不凡。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马陆相继提出了“工业立镇,三产兴镇”和“稳二进三优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发展思路,全镇经济连续十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势。2013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增加值65.5亿元,同比增长5.6%;完成税收18.56亿元,同比增长19.8%。另一方面,受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与带动,马陆镇也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落后的乡镇产业结构,并由于“近水楼台”的原因而直接分享到上海都市经济的投资辐射。如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伟创力、爱立信、百事公司、菲利浦公司等。这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为马陆镇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