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人才短缺

    作者:王东升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摘要:在描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工早退的关系,发现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未能协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促使农民工早退,进而也是我国技术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最后对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scription of the situations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uman capital of rural resident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i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arly withdrawal of migrant work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non-synchronization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uman capital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results in early withdrawal of migrant workers,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shortages in technological talents. At last, the author makes a further thought of som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中国自2004年开始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发生局部性“民工荒”,随后逐渐向中西部蔓延,2007年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我国大范围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具体来说,地域上,“民工荒”逐步从东南沿海向全国蔓延;行业上,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所有劳动密集型甚至少量技术密集型产业演化;工种上,从技工短缺到普工和技工短缺并存,尤其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主要缺少技工。

    针对我国出现“民工荒”及技工短缺的现象,学界提出不同看法,可分为总量说、结构说、制度说及市场说。总量说(蔡昉、都阳、王美艳,2008、2010)认为中国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民工荒”是由中国缺少剩余劳动力所致;制度说(世界银行,2011)认为是由附带福利差别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所致;市场说(盛来运,2005)认为“民工荒”和“返乡潮”是由于经济周期影响和受市场调节的结果;结构说(章铮、谭琴,2005)认为中国劳动力需求主要是年轻农民工,尤其是年轻女性,或者技术工人,然而中国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技术水平低,需求和供给不能有效匹配。

    上述论点都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的“民工荒”及技工短缺现象进行了解释,基于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借鉴或反思,笔者认为我国“民工荒”及技工短缺的原因是:农村居民(包括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协同使我国农民工不能在城市继续生存而不得不过早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

    下文将在描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居民(包括农民工)人力资本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工早退及技术人才短缺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 产业转型升级事实

    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已经有了系列的研究[1],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伴随着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层次提升,产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移动的过程。创造性的要素和高端市场需求都和人的全面提升紧密关联,可以说,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人的转型升级。这里以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来描述产业转型升级。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如图1所示,在2000~2011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38万元/人、1.51万元/人、1.64万元/人、1.84万元/人、2.15万元/人、2.48万元/人、2.89万元/人、3.53万元/人、4.16万元/人、4.50万元/人、5.28万元/人及6.19万元/人,是不断增加的。

    图1 2000~2011年我国劳动生产率

    从劳动力在第一、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分布来看,如图2所示,在2000~2011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比不断减少,从2000年的50%下降为2011年的34.8%;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均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从2000年的22.5%增加到2011年的29.5%,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从2000年的27.5%增加到2011年的35.7%。

    图2 2000~2011年我国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占比

    二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状况

    农村居民(包括农民工)获得的基础教育有限,进城的农民工长期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没有时间也缺少相应的途径去获得相应的职业教育,相对于农民的基础教育,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更为薄弱。

    表1 2000年和2010年中国乡村人口受教育情况

    我国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获得了一些提升,如表1所示,2000年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口的占比为4.6%和1.7%,2010年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口的占比分别提高为7.7%和2.1%,但提升幅度有限,尤其在2010年我国仍有44174664人未上过学,232068330人仅小学毕业,两者合计占比达45.3%,这说明我国乡村基础教育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提升。

    不仅我国乡村农民受到的基础教育有待提升,而且进城农民工也很难获得相应的职业教育。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具体来说,从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文化程度越低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低,在文盲半文盲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6.3%,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5.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占48%,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4.8%和62.5%。

    三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未协同提升促使农民工早退

    我国尤其沿海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而乡村基础教育和国家职业教育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两者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