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研究

    作者:马宁 饶小龙 王选华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摘要:本文在对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基础、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统筹协调的区域人才发展布局、建立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开发模式、建立政策互通的区域人才服务体系、建立成果互惠的区域人才合作机制等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alent cooperation ba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regional talent integration is to build the coordination regional talent planning arrangement,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regional talent development mode, policy interoperability personnel service system and tal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mutual outcome.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第三增长极。2010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环渤海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优先开发区域,明确了京津冀地区的功能定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也要求我们以更宽阔的视角审视城市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人才一体化是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推动力量。尽管近年来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取得了新进展,但与首都经济圈建设对人才的客观要求相比较,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才一体化程度相比较,区域人才合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研究探索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路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阅读整理,组织到市规划委进行了专题调研,访谈了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侯永志研究员,邀请吴江、桂昭明、叶忠海等7位专家围绕区域人才合作问题展开研讨。此外,课题组还通过市委组织部征求了天津、河北两地人才工作部门对区域人才合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本研究报告。

    一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基础

    京津冀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三地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人才分布,形成了三地间的产业人才互补优势,为区域人才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此外,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人才资源状况比较,京津冀地区具有许多的人才比较优势,为进一步推进区域人才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人才的互补优势

    2011年北京地区GDP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占据绝大部分,达到76.1%,而天津和河北的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其比重分别达到了52.4%和53.5%。由此,京津冀三个地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北京是以“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组合为新的增长动力,处于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天津和河北是以“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组合为经济增长动力,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标准,天津正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末期,即将迈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京津冀三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三地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重点,聚集了不同领域的重点产业人才。

    表1 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人才分布

    北京地区优势产业人才主要集聚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集聚程度较高,且近两年增长速度较快,而该地区现代制造业人才近期出现递减的趋势。天津、河北地区的优势产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制造行业,并且天津地区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部门,如航空航天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而河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行业,如钢铁产业、石油化工产业以及轻纺工业等。因此,在京津冀区域内,北京地区的高端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天津地区中高端制造业、河北地区传统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三个地区的制造业恰好形成互补优势;同样,北京地区的文化创意行业整体优势比较明显,从整个区域发展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天津、河北服务业的劣势。因此,基于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需要,三地可以在服务业人才、制造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方面积极寻求合作。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人才比较优势

    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我国两大重要发展区域,其区域发展合作的经验对京津冀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合作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步伐要比京津冀地区快,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才支撑和保障。因此,进一步比较三大区域的人才发展状况,分析彼此间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才规模和结构看,京津冀从业人员规模仅次于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小。

    表2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从业人员及人才产业结构比较(2011年)

    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优势:一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