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新郑处于中原腹地,距河南省会郑州南部30多公里,是郑州的“南大门”、“前客厅”,全国八大枢纽机场之一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坐落境内,又被誉为“中州门户”。京广铁路、石武高铁、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和郑尧高速等纵贯全境,西气东输、兰郑长石油输油管线、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穿境而过,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地。新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郑韩文化和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新郑名人辈出,有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中国建筑学鼻祖李诫、明代政治家高拱等历史文化名人。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63万,常住人口80万,境内有大中专院校十多所,常年在校师生达15万人。近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的“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着眼于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打造“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好态势、好趋势、好气势。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6.3亿元,增长11.8%;财政总收入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72.48亿元、26.96亿元,分别增长36.36%和25%。2013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6.7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9.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6亿元,增长43.5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8亿元,占比79.6%,增长49.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9亿元,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4亿元,增长24.2%。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上升至第62位,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第2位。
一 突出“两不三新”,构筑“三化”协调发展的规划布局
按照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打造“北部城镇化、南部田园化”的现代园林生态宜居城市。
一是科学编制“三化”协调发展规划。作为河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试点市,新郑市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编制工作,集中精力整合了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及生态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科学编制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现代工业布局、新型城镇化交通路网覆盖、基础设施布局、中央商务区及十字景观街建设、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文物保护单位布局和现代农业及生态体系空间布局等规划。
二是积极构建新型城乡体系。按照距新城区8公里、新市镇5公里及新型社区3公里的标准,对全市所有行政村进行有效整合,着力构筑“两城、两市镇和52个新型社区”的新型城乡体系。“两城”即中心城区和龙湖新城,中心城区通过新区建设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努力打造国家级黄帝故里拜祖中心、新郑市政务生活服务中心和具有中原生态特色的现代化新城,规划人口30万~50万人。龙湖新城作为郑州都市区重要组团之一,将着力打造一座文化之城、产业之城、宜居之城、旅游之城,规划人口20万~30万人。“两市镇”即薛店新市镇、辛店新市镇,人口规模3万~5万人。同时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规划建设52个5000~10000人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是积极构建城乡生态体系。以生态廊道、南水北调生态保护带、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双洎河、黄水河生态水系和小流域治理等为重点,统筹推进薛店、孟庄红枣种植保护区和龙湖林果业基地建设,构建“一山一带两河两基地”的复合型生态功能区,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立体交错、景观优美、绿量充足的城乡生态体系。
二 突出“六个切入点”,综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四个合理”(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的要求,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四类社区、组团起步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六个切入点”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交通道路。按照郑州到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