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科学定位 产业驱动 政企合作 市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利海城镇化运营模式经验
    ——利海城镇化运营模式经验

    作者:汪传虎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利海(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其次介绍了其在“国际假日公园”项目中的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重申了其独有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以及核心能力,并且以“雁鸣湖国际假日公园”作为实践案例加以论述,最后提出了其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期待。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及未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和历史任务,也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及中国新一届政府开启了城镇化的新篇章,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重中之重,可以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解决城镇发展模式粗放型扩张的问题、充分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发挥中小城镇对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以及稳定拓展的作用?如何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广泛借鉴国际经验,探索通过制度变革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节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如何抓住机遇,把握时机,充分挖掘新型城镇化蕴涵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潜力?如何解决限制小城镇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做好规划、加强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这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城镇化的重要课题。

    利海(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新型城镇化运营的实践者和先行者,数年来经历了几个项目实践,在此愿将其中的得失与认识与业界同人进行讨论,以期在思想的碰撞中,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破题探索路径和方法。

    一 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新型城镇化”并非一个完全生造的词汇或概念,它凝聚着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在这个历史时期高调提出“新型城镇化”,对于先行参与其中的利海公司来说,我们有以下认识。

    第一,新型城镇化不是对“城市化”的一种否定,而是对“城市化”进程的修正与补充。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城镇常住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市场的需求快速扩张,为城镇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劳动力,也因此带动了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与此同时,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更加密切,城镇居民住行水平也得到不断改善。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看到,过度的城市化,也带来了有城市无产业、有速度无质量、大城市病、半城镇化、房地产化等各方面的负面效应。尤其是现阶段,解决后50%人口的小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国家高调提出“新型城镇化”,其关键就是去修正和补充过去的不足与偏差,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后50%民众的小康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尽快地解决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镇规模和布局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城镇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等问题。所以,今天我们谈新型城镇化,不是否定城市化,而是在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中,针对中国国情,因地制宜,修正、补充、创新、实干,走一条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城乡共同提升的新型的和谐美丽发展之路。

    第二,新型城镇化是又一次释放红利的机会。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未来推动世界进步的两大动因: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而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国内赖以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疲软和后劲不足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新四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以期待其有效释放红利,创造新一轮拉动经济发展的大量机会。从新型城镇化战略来看,可释放出的红利机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二、三线地产和建筑建材产业链、城市轨道交通、医疗设施、排水系统等方面。

    消费升级:公共服务、消费和第三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受益最大、最具想象力的部分。

    新兴产业:绿色能源、污水处理、节能建筑建材等环保产业,还包括智能交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信息化以及安防等产业都将获得快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将为国家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内驱动力。按人均50万元的基础配套要求,新型城镇化将直接拉动投资40万亿元以上,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改变带来的间接投资和收入更加可观。

    第三,新型城镇化既非房地产化,亦非简单工业化。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化。房地产虽然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但其推动城镇经济整体发展的效果单一,作用不足。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才能持久发展。因此,先产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