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
一 汉阳区文化产业业态发展简况
武汉自2001年全面启动文化改革以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支柱性产业来培育。据统计,2009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9.92亿元,比2008年增长21.8%,占同期GDP总值的5.7%;[1]2010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3.36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的5.5%;2011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78.18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的5.6%。文化产业推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2010年汉阳区发布的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8年末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37.06亿元,营业利润13.96亿元(见表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所占比重为61.7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达54家,营业收入为8.29亿元。[2]2011年汉阳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52亿元。[3]汉阳区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以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为主导,以大型文化企业为支撑,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平台,以文化产品产销一体化为支持体系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表1 汉阳区2008年末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一)文化旅游业
1.汉阳区文化资源丰富
汉阳区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着先天的文化优势。家喻户晓的大禹文化、知音文化、桃花夫人爱情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汉阳造”文化等都在此孕育、发祥并播撒,“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世代传颂,名满天下。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归元禅寺、楚天名楼晴川阁、古琴台等古迹,供四方游客在此探寻历史,品味传说。
伯牙子期的故事早已成为天下美谈,知音文化也已成为一张无形的城市名片。汉阳是古琴台的所在地,是“知音”典故的发生地,也是“知音”文化的发祥地(见图1)。以知音故事发生地为旅游主线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是汉阳旅游文化的精华所在,弘扬“知音文化”是汉阳旅游发展的主旋律。
图1 汉阳区古琴台
汉阳是中国近代工业重镇,名声显赫的“汉阳造”至今还闪烁着昔日的辉煌。20世纪初,武汉市龟山到赫山一带分布着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钢药厂等大型工厂。这些大企业奠定了武汉的工业都市地位。[4]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汉阳造”所凝结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却历久弥新,成为新时期汉阳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土壤。
2.文化旅游业初具规模
目前,区内现有旅游景区(点)9个,其中国家4A景区1家(归元禅寺)、国家3A景区2家(武汉中华奇石馆、晴川阁),还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动物园(武汉动物园)、全国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具有“城市客厅”之称的月湖风景区、“城市绿心”龟山风景区、“汉阳造”张之洞博物馆、大禹神话园(汉阳江滩);国际博览中心等相关旅游行业单位4家,国内旅行社总部9家,晴川假日酒店等星级宾馆4家。[5]
3.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武汉休闲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动车与高铁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武汉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53亿元,相比2009年增长了47.4%;接待游客8945万人次,增长了39.2%。[6]2012年武汉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96亿元,分别增长20.99%和32.44%。[7]
2010年汉阳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415亿元,同比增长15.5%,近五年年均增长17.6%。2011年汉阳区接待游客10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6%;实现旅游直接综合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23%。[8]《汉阳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知音汉阳、人文水都”的旅游主题,将“一心(南岸嘴城市景观核心区)、二轴(锦绣长江、锦绣汉江旅游发展轴线)、五区(琴台文化体验旅游区、归元民俗商贸旅游区、墨水湖生态游乐旅游区、龙阳休闲度假旅游区、嘉年华康体娱乐旅游区)、一带(318国道汽车景观走廊旅游带)”作为汉阳区旅游规划总体布局框架,初步确定了“锦绣江滨”、“地标名山”等28个发展项目。
(二)出版业
知音文化作为汉阳区的“世界品牌”,孕育出知音传媒集团。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总资产8.6亿元,净资产6.5亿元,年利润超过1亿元。核心产业《知音》杂志月发行量达500余万份,另有两份百万大刊——《知音漫客》(月发行量520万份)、《新周报》(月发行量200万份)。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1亿元,集团刊报月发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