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低碳城镇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作者:总报告编写组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城镇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着力点。中国提高城镇化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也要依托城市为空间载体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实现路径。低碳城镇化相较新型城镇化虽然内涵相对聚焦,但具有和新型城镇化共同的特征:强调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发展方式的集约性和发展目标的人本性。低碳是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刚性约束。城镇化的速度不是问题,如何避免被高碳锁定才是关键,只有保持城市适度的规模才能有效避免城市病。最重要的是低碳城镇化也需要提高城市的低碳竞争力,由产业支撑城市的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低碳城镇化建设,就要科学制定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低碳城镇化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作用,提升城镇低碳竞争力。通过建设低碳示范社区,加强适应性管理和碳预算管理,打造低碳韧性城市,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设美丽中国。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低碳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1]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经济是当前经济的主导,也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之一。[2]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中小城市的发展格局比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快速推进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镇化主要由小城镇的发展推动;第二阶段是1990年之后,中国的大城市迅速发展,表现为大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的平均规模迅速扩张。1978~2012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2.6%,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不仅推进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扩张规模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5%,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3](见图1)。

    图1 中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1978~2020年)

    城镇化的快速大规模推进,对当代中国及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空间,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和产业布局,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目前,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如今,超过7.1亿人生活在中国的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镇聚集,城镇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扩张走的是一条粗放外延式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城镇化推进重速度、轻质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特征明显,资源配置效率低,城镇化推进的资源环境代价大。高消耗、高排放与快速城镇化相伴相生,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讲形象、重增长,挤压民生投入,忽略城镇品质,造成城乡分割,城镇“千城一面”,城镇体系不尽合理,城市空间低效开发,大城市无序蔓延,城市社会和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政府也一直在作规划与努力。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初,李克强总理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挑战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城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需求,能源总需求势必快速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规模的钢铁、水泥、电力等,主要依赖国内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例如私家轿车的剧增、住宅面积的扩大、家用电器的升级等对中国各大城市交通拥堵、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