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适应气候变化的移民规划及其实践——宁夏气候移民案例
    ——宁夏气候移民案例

    作者:孟慧新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摘要:

    适应气候变化与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宁夏以移民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气候环境。但移民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困境的方式,使得移民面临新的风险。所有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划都必须通过基层社会的行动才能生效。如果移民不能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有效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同时考虑移民的适应能力,在为移民提供社会保障、尊重移民的自发适应意愿和行动,以及支持和培养移民基层社区的互助等方面,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治理方式。

    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IPCC早在2001年的报告中就指出:“增强适应能力的行动本质上就等同于促进可持续发展。”[1]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元,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命损失每年达2000余人。但是,与气候变化减缓工作相比,适应工作在中国才刚起步。在此背景之下,自2011年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讨编制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已基本完成,该战略将把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区域发展规划。[2]

    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中,处于气候脆弱带的宁夏被列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重点示范区。宁夏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第一个将适应纳入“十一五”规划的省份。其中,移民被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早在20世纪80年代,宁夏就开始规划实施移民工程,至2010年,累计移民66万人,以解决气候敏感度极高的宁夏中南部地区气候干旱、生态失衡与人口贫困互相加剧的问题。“十二五”时期,宁夏专门制定了《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规划继续实施移民搬迁34.6万人。[3]本文通过分析宁夏的移民政策及其实践,以期深化对适应的理解,对适应实践有所帮助。

    一 宁夏气候风险与气候移民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半干旱与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而在山大沟深、难以引到黄河水的宁夏中南部地区,农民赖以为生的雨养农业靠天吃饭,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极高。近年来,该地区旱涝灾害并发,尤其是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干旱发生频次和面积不断增大。据宁夏1949~2008年的资料,中部干旱带发生干旱的机会为71.9%。其中特大旱为14.0%,重旱为15.8%,轻旱为42.1%。1991年至今,干旱发生的频率增加,重旱以上(含特大旱)发生的时间间隔缩短,出现次数频繁。2000年后,春、夏、秋连旱的发生频率和涉及区域呈现增加的趋势。历史上素有“十年九旱”之说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现在变成了“十年十旱”。干旱导致生态失衡和水资源短缺,该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只有0.758亿立方米,为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未来50~10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中南部地区水资源将面临降水量和地表径流量双下降的重大挑战。这使得农业广种薄收的状况越来越严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年平均粮食亩产量最高40公斤左右。随着气候变化,粮食亩产量呈递减趋势,仅为20~30公斤,不及引黄灌区的1/10。2003年冬季到2004年的春季,中部干旱带连续17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农作物难以下种,2005年又出现了60年来的特大干旱,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大部分地区夏秋粮绝产。人畜饮水困难,农民温饱难以解决。[4]

    气候灾害以及相应的水资源短缺给宁夏中南部地区造成的损失不断加重。每年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达15亿元,涉及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11个县区和宁夏30%的人口。该地区(西海固)是中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作为著名的“三西”贫困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贫困程度深,绝对贫困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重为48%。而气候、环境与贫困交互作用,强化了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使得该地区贫困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09年底,该地区人均GDP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9%,川区的22%;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72%,川区的55%。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测算,目前这一区域还有近百万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占全区总人口的1/6。该地区因其生态和人口的脆弱性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21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5]

    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是产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6]或者说,人口迁移也是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方式——从对气候风险暴露程度高的地区迁往暴露程度低的地区,从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的雨养农业转移到对气候变化影响具有一定适应能力的灌溉农业或非农产业,从而减少脆弱群体的气候风险和气候贫困。[7]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8],宁夏从1980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1236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和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等不同形式的移民工程,将中南部气候和生态恶化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南部山区的川区地带,以及中北部的扬黄和引黄灌区生活。[9]

    移民工程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移民迁入地引黄灌溉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