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
一 引言
2007年由美国次级房贷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经济体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英国的BNP Paribas分行发生银行挤兑现象也同时预示着从整个危机开始至今,世界发达经济体始终没有恢复元气。2009年美国宣布美国经济正式走出萧条,但是经济增长依然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而欧洲经济体也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绝大多数欧盟国家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同时,金砖四国经济增长率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震荡,经济增长与金融危机前相比明显减缓。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中国的外部需求严重下滑,中国出口总额因而出现增长率下滑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已经脱离了经济高速(9%~11%)持续增长时期,进入经济稳增长时期(6%~8%)。我国工业化进程整体进入了中后期,正式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十一五”期间我国充分利用了“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环境红利”进而带来了高速粗放式增长到重点强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鼓励创新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究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在全球化和各国在价值链中不断细分的大形势下,中国是否可以通过转型升级走集约创新性道路,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此使用最新数据对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初期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二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如何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在宏观层面,Dollar和Wolff认为直接决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就是生产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1]同时,Hatsopoulos,Krugman和Summers,及Markusen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认为生产效率是决定竞争力的直接因素。[2]Lipschitz、McDonald、Marsh和Tokarick指出,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的直接体现,也直接地表达了货币和购买力脱节的程度。[3]当一国货币被低估时,国内生产者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货币被高估时,则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微观层面,学者认为一个厂商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与这个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利润和出口能力直接挂钩。Mandeng认为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或现状直接决定厂商的竞争力,[4]Balassa认为一个厂商的出口绩效决定竞争力,[5]Turner和Gollup、Siggel和Cockburn认为在成本上的竞争力才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6]Porter,Buckley和Oral认为竞争力应该是由多层面多角度的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单一一种因素。[7]国内专家金碚、李刚、陈志提出,体现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如各行业出口额在该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RCA指标、各产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及贸易竞争指数。[8]另外李刚、刘吉超运用以上等指标分析得到我国进入WTO十年中,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大幅度上升,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有着强劲的国际竞争力。[9]
本文的目的在于追踪并测量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和“十二五”规划中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变化。同时,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关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分析。本文数据皆取自最新WTO数据库,因为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跟进报道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所以在此将使用与金碚、李刚、陈志和李刚、刘吉超相似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10]
三 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中国产品出口总额情况
金融危机开始至今,我国出口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2009年期间我国出口出现了16%的负增长现象(见图1)。2008年是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形势触底的一年,同年我国也出台了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但是2009~2010年期间情况转好,出口额增长率达到31.3%,远远高于当时预期。这表明我国产业抗冲击能力较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稳中求进。
图1 2007~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从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我国出口总额上升67.8%,年均增长率13.6%。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20487亿美元,远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同比2009年数据,我国2012年出口额增长70.5%,年均增长率达到23.5%。数据说明,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产业拥有出色的恢复能力,同时在“十二五”初期,我国经济情况总体健康良好。在外部环境依然恶劣的情况下,我国出口数据能够有此表现,说明了我国拥有强劲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且处于逐年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