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
本章要点:
1.从空间分布和就医机构选择来看,深圳呈现明显的流动人口高度聚集特征,在社康中心就医人口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社区居民为主,主要接受全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但收入较高人群接受全科医生首诊的比例较低。
2.深圳在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上也基本实现了“全国率先”,全科医生队伍规模较大,全科医生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建设较完善,基本实现了社区首诊。但随着常住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全科医生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而目前存在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完善、全科医生激励政策不合理、全科医生门诊尚未全面普及等不足,这些不足使供需脱节增大,亟待加强相关制度综合改革。
3.英国等国家是较早实行全科医生制度的国家,深圳可仿效其全科医师培养体系,并建立成龙配套的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及符合基础医疗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全科医生服务方式。
深圳是流动人口占比“畸高”的特大城市,人群年龄结构、疾病谱特征和流动人口快速流动使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式难堪重任。而深圳作为计生卫生领域综合改革的试验田,率先普遍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物质条件和政策条件都较好。本报告就试图从人口状况特征及其就医行为入手,研究与深圳人口与健康状况对应的全科医生制度:通过深入分析全科医生服务现状,前瞻性地了解深圳全科医生未来需求及其发展将会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综合改革背景下完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服务方式的制度设计。
一 深圳人口与发展状况
(一)人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流动人口涌入,深圳人口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从1979年的31.41万人快速增至2010年的1035.84万人,年均增加32.4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1.94%,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以上。但最近几年来,深圳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0~2012年,人口增长量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年均增加9万人左右,2012年的常住人口为1054.74万人,流动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72.7%。
从人口结构上看,根据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为102.51万人、914.79万人和18.5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90%、88.31%和1.79%。受流动人口劳动力型年龄结构影响,深圳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平均年龄在31岁左右,20~29岁人口最为集中,占总人口的36.52%,这类人群门诊服务需求较大,住院需求相对较少,对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较大。10年来,尽管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依然较低,但老年人口却呈快速增长态势。未来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将是预防和医治的重点,这决定了深圳医疗服务需求是多层次的,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将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向公共卫生服务和慢性病防治方面倾斜。
表8-1 深圳市人口年龄结构数据(2000年、2010年)
从人口和卫生机构分布来看,宝安、龙岗、光明、坪山等区集中了全市65%的人口,而政府办的市属、区属医院却大多集中在福田区和罗湖区,在8.05%面积的区域分布着21家医院,占总数的36.21%,其他四区相对密度较低,91.95%的区域面积上仅有37家医院。从医疗机构层次上来看,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等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市属、区属医院,而社会办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健康中心)的卫生资源较少,其设备金额所占比例不足20%,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社会办医院和社区健康中心的门诊接诊量占到了总接诊量的60%以上。在同等条件下,距离医院的远近是决定人们选择就医机构的重要因素。当前医疗机构分布不均衡状况,使得群众就近就医目标难以实现,最终使得群众纷纷挤到市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排队看病,“看病难”状况进一步加剧。
(二)社会经济特征
近年来,深圳着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高级化,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但统计数据显示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六普”数据显示:从就业人口所属行业来看,深圳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有419.56万人和124.57万人,占就业人口总量的55.33%和16.43%,从其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最多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共有360.85万人,占比为47.58%,其后依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