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
一 政策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下降的情况,引起了国内外关注。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从国际经验和理论逻辑方面做了论证和有深刻意义的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经济发展既做了近期分析,又做了长期展望,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并指出当前经济变化符合规律,已经发生的这种现象很正常,把握好,能构筑中国经济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伴随的是能源资源高消耗、粗放发展、投资回报低等问题突出。增速的下滑,是结构转型升级的机会,我国经济一定要摆脱对高增长的依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规律,认识并适应这个规律是正确的选择。从世界工业化的历史经验看,在人均收入11000国际元的发展水平上会出现经济自然滑落,是追赶型经济成功的标志。特别要说明的是,即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其速度仍很高,增量仍然大,在世界上仍属于高速增长国家。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采取了“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这是非常正确的,2014年要继续推行这样的宏观政策取向。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要警惕有些地方对形势认识不清,盲目“推高”,把速度“促上去”,造成结构难调整、问题回归、产能过剩加剧,必须防止。另外,要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变化节奏,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变化,“稳增长”不能出现大起大落。
二 鼓励创新促经济发展
我国要力争经济发展阶段稳定转换,就要密切关注阶段转换的发展变化,对信息做有效的梳理,对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特别是在国内外尚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此项工作很重要。要明确经济转型一定要成功,进入新的增长阶段,以开启新的发展空间。
经济发展要从重规模、速度转向同时更重质量、效益,从外延转向内涵,从重生产到同时重生活,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GDP和人均收入都翻番的要求。这就必须认识到在新的增长阶段,需要培养新动力,这个新动力最主要的就是“创新”,用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上台阶,促进结构升级、资源配置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尽管“结构升级”还可通过引进技术等来达到,但最基本且至关重要的是创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整体创新能力薄弱,创新效率不高。在我国创新体系进入创新战略建设的今天,特别是面临着我国经济从传统追赶型向创新转型的过渡,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创新的重要性更突出。我国要重视能源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有的国家提出将能源本位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这也说明了能源效率的重要性。追求能源效率的提高可能成为发展的动力之一。
改革发展与创新紧密相连,创新不仅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可以放大各生产要素的效应,从而提升全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转型升级。我国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直接支持创新活动的政策体系,但尚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原因在于体制、机制方面仍然存在障碍。改革与创新结合,促进理念、制度、机制创新,从而突破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改革促进创新驱动是2014年中国经济政策选择的重要方面。
三 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问题,许多机构和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正在做相关研究,尽管有不同的论证,但结论相近。即在未来20年或是更长的时期,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经济上看,我国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动力和潜力依然存在,我国城镇化处于大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动力很旺,这两大因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符合经济规律,是发展的必然,而经济发展步上新台阶后,保持经济较高增速、持续发展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中国现有13.54亿人口,是全球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大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我国仍有大量待发展区域和新的发展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