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
一 2013年全球金融形势基本特征及其市场表现
(一)全球金融形势基本特征
1.国际金融市场总体平稳,但阶段性和局部性震荡加剧
由于美国成功避免跌落财政悬崖及欧债问题趋于缓和,2013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总体相对平稳,以发达经济体股市为代表的高风险资产价格持续回升,欧元区重债国国债风险溢价不断收窄,整体市场较上年有所改善。但同时,世界经济复苏基本面的复杂性和政策面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趋势向好的基础仍十分脆弱。2013年6月和10月,分别因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急剧升温和美国政府“关门”及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出现阶段性动荡,这一期间全球股指普遍下挫,芝加哥选择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VIX)短时间大幅跳升。而且在流动性充裕环境及国际资本短期投机性影响下,部分资产价格波幅扩大,黄金期货价格、日本国债收益率等都曾连续剧烈震荡。
2.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北强南弱”,国际资本流向逆转
受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动力增强及新兴经济体持续结构性减速的影响,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北升南降”格局,国际金融市场因此也出现“北强南弱”局面。新兴经济体不仅股市表现明显弱于发达国家,而且本币兑美元、欧元大幅贬值,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普遍上升。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在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升温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持续回流到发达国家。据美国新兴市场基金投资研究公司(EPFR)数据,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和债券基金自2013年4月后出现资金净流出持续扩大,并在6月达到最高的325亿美元,直至9月美联储意外宣布维持量化宽松规模不变后,这一“失血”状况才有所改善。
3.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及美国财政谈判僵局成为扰动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
2013年前5个月,在日本央行将采取更为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预期推动下,日本股市大幅上涨,日经225指数涨幅最高超过40%。同时,日元兑主要货币急剧贬值,引发国际外汇市场波动,一度使全球濒于货币战的边缘。2013年5月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向正常化回归的预期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持续性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因美元流动性前景不明而上行乏力,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更数次大幅下挫,尤其是在伯南克提出量宽政策可能退出的时间表后,全球股市集体回落。这造成的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还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金融风险显著上升。进入10月,因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及国债违约风险上升,再次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4.全球整体延续低利率信贷环境,但出现结构性分化
2013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通胀压力有限,全球基本延续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宽松信贷环境,以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衡量的全球贷款方及债券发行人参考利率持续下降,10月下旬已降至0.24%左右的历史低位。但同时,受世界经济多方复苏格局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影响,全球利率走势出现结构性分化:一是发达与新兴经济体分化。继日本4月实施激进量化宽松政策以压低信贷利率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先后引入利率“前瞻指引”,稳定市场中长期利率预期。美联储也表示即便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后,也将长期保持基准利率维持在近于零的水平上。新兴经济体则因通胀和本币贬值压力加大而被迫加息。巴西年内5次加息,累计幅度达225个基点,印度央行除上调边际贷款工具利率和银行利率外,9月宣布2011年以来的首次加息。二是短期与长期利率分化。尽管2013年内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短期利率水平仍保持稳定,但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增强,以中长期国债衡量的长期借贷成本开始上升,除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近两年高位外,欧元区核心国家德、法国债收益率也较年初有不同程度上升。
(二)全球主要市场走势
1.发达与新兴经济体股市分化,美、德股指创出历史新高
得益于宏观经济及企业赢利状况改善,发达国家股市整体上升。截至2013年10月下旬,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公司编制的MSCI美国指数、欧洲指数和日本指数年内分别上涨了23%、19%和24%。其中,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在年初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前创下的历史高点后继续刷新收盘价纪录;欧元区经济“火车头”德国的DAX指数也在5月刷新历史高点,并进一步上扬。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股市整体表现低迷,MSCI新兴市场指数年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