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从东北至西南依次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八国接壤,边境线长560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由于自身及周边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在改革开放之前,外向型经济发展几乎一片空白,1952年外贸总额2320万美元,1978年外贸总额2346万美元,1978年国外游客100人、旅游外汇收入仅5万美元,是改革开放揭开了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和对外通道,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接替区,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新疆进一步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的向西开放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新疆向西开放的基础和条件
1.地缘优势
200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新疆“实施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建设成中国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进口能源的国际大通道”。新疆现有口岸32个,其中一类口岸20个,占全国已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的一半,同时,还有东西空中走廊,可直达伊斯坦布尔、沙迦、阿拉木图和塔什干等。再加上新疆有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相通的公路网,其已构成联结亚洲、欧洲国家的新“丝绸之路”。
表1 新疆一类口岸
续表
2.贸易互补优势
我国与西部周边泛中亚各国具有贸易互补优势,以中亚五国为例,受苏联国民经济布局影响,其产业结构单一,轻工产品紧缺,而中国内地具有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尤其在电子、轻工、纺织服装、日用品工业、家电、机电业、建材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新疆完全可以发挥桥头堡作用,做好内地产品外销的销售、转运以及加工基地。这一点从现有数据也可以看出来,新疆对外贸易中70%的产品来源于内地。此外,中亚五国是仅次于中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密集区,钨储量世界第一,铀、铬铁、磷储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黄金、铜、铁、煤、铝、铅、锌、汞、锑、钼、锡、银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新疆可借助区位优势就地消化、承接、转化、输入中亚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国家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格局贡献力量。
3.特殊的政策引领优势
2010年 5 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进行了具体的战略部署:率先进行资源税费等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对南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建设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19 省市“汶川模式”的新一轮援疆,着重提出“从战略层面扩大新疆内外开放,努力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2010年5月26日,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依托向西开放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面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全面推进“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战略。这些都体现了新疆在向西开放上的政策优势,为加快构筑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 新疆向西开放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疆对外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1978~1991)
1.利用口岸优势与国家政策,突破封闭型经济[1]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新疆地处边远、环境恶劣、自身经济实力低下、基础设施不健全,但中央从政策上给予了新疆有力的支持,奠定了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石。1979年国家批准乌鲁木齐等14个县(市)对外开放;1982年8月27日正式开放红其拉甫口岸,紧接着1983年又开放了霍尔果斯、吐尔尕特口岸;1986年同苏联的哈萨克等边境加盟共和国及其区州开始边境贸易。与此同时,跨国投资也拉开了序幕,1980 年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成立;1981年允许进出口业务全面自营;1989年新疆在乌兹别克举办第一家合资企业——国际保温瓶有限公司,等等。
2.“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内引外联,东联西出”的向西开放战略雏形形成[2]
1986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作出“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的决策,进一步加大了向西开放力度。198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物资实行免征关税优惠政策在乌鲁木齐、伊宁、石河子、喀什4市的基础上扩大到阿克苏、库尔勒、吐鲁番、哈密等市,并赋予新疆派驻国外经济机构审批权;批准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