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
一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提出与确立
1.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提出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冲突,而是文化上的冲突。在当代中国,文化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内涵,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和目标。在此背景下,各省区市积极推进本区域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纷纷制定了“文化强省”“文化大省”的文化发展战略。但近年来,伴随对区域历史文化传统挖掘与开发的不断深入,各省市文化发展战略也各具特色。北京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济南依托百年商埠,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河南提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等。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曾明确指出,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并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甘肃省相应出台《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确定文化大省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构想。201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在对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审视和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是甘肃文化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提升。
2.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基础条件分析
甘肃具有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优势和条件。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历史文化悠久、类型多样、底蕴厚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既是羲皇故里、轩辕黄帝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周人、秦人发迹、崛起之地,孕育形成了始祖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彩陶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以及黄河文化等。甘肃在历史上既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又是华夏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交汇地带;既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光荣,又有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总之,甘肃文化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元素,具有源头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据相关统计,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富程度排全国前五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展示甘肃独特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可以把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甘肃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可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甘肃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
从国家层面看,甘肃是维护祖国统一和主权安全的战略纵深区和战略屏障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国家经济文化以及国防安全的重大行动,对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创新发展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 发展思路与主要进展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把甘肃省建设成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文化惠民示范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西部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作为战略目标,自2013年启动以来,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决心,打破省内行政界线,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要素,强力推动传承创新区建设。
1.明确建设思路和战略布局
甘肃省政府正式下发《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明确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点发力方向、空间布局、产业重点。以文化资源保护整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三个方面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