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
本文依据一项全国中小学生调查的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未来教育、职业和出国等的期望。调查结果发现:家长普遍对子女未来的教育抱有较高的预期,让孩子出国留学也成为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期望。专业性强、稳定性高和社会声望高的职业最受家长青睐,而家长最不希望子女成为工人和农民。家长对子女未来的预期存在较明显的社会阶层差异。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父母们常常把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寄托在子辈身上,费尽心力地规划和设计子女的未来发展。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在《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我们利用2009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职业期望”问题。[1]本文将根据2012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从教育期望、职业期望和出国期望三个维度,更加全面地讨论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问题。
一 研究问题与数据
(一)问题的提出
“期望”(expectation)是人们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的倾向性态度,混杂了“希望”“预料”等多层次的含义。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多方面的,在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是对子女未来社会经济地位和成就的期望,其中又以教育期望和职业期望为核心。教育期望指家长对子女未来可能达到某种教育水平的倾向性态度,职业期望则指家长对子女从事某种职业的倾向性态度。在“出国留学热”和“移民热”盛行的今天,能够出国读书或工作也是家长们对子女“望子成龙”式期望的重要内容,我们称之为出国期望。
研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家长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当前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趋势,也可能对青少年子女的价值观乃至未来的选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深入研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有助于预测我国教育、就业等领域发展的前景及面临的挑战。其次,家长的期望也会受到自身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分析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有助于预测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本文试图利用一项以中小学生家长为对象的抽样调查数据,探析以下问题:我国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未来教育、职业和出国方面有什么样的期望?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挑战?这种期望是否存在城乡和社会阶层上的差异?
(二)数据来源
本报告分析使用的数据来自2012年开展的“城乡中小学生教育需求调查”。该项目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实施,农村地区的调查主要依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的“希望学校调查”开展,为对比研究,还在城市地区增加了配对样本。调查采用二阶段抽样方法,先使用典型抽样法在全国15个省和直辖市中抽取50所小学和初中学校。然后在每所学校用整群抽样法抽取班级和学生,要求每个被抽中学生填答一份问卷,并带一份家长问卷由家长填答完成。调查抽取的学校覆盖了东、中、西部的城乡地区。实际调查回收的有效家长问卷为1330份。
二 家长对子女未来教育水平的期望
为了了解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待,我们向学生家长们询问了如下题目:如果可能的话,你希望这个孩子上学将来上到哪一级?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教育有较高期望,但这种预期也存在较明显的内部差异。
(一)近九成家长期望孩子将来能读到大学或大学以上水平
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家长普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希望孩子将来读到大学、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家长比例分别为42.6%、13.7%和30.3%,合计近九成(86.6%)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达到大学或大学以上的教育水平,只有2.5%的家长对此表示“没想过/无所谓”(见图1)。
图1 家长对子女未来教育水平的预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家长的上述期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需要引起决策者注意的是,国民对高等教育的这种普遍化需求对于我国未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任务已基本完成,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张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高等教育机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98所增加到2012年的2790所,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从1978年的4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将近68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提升到了2012年的30%。[2]但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这一发展速度还远远跟不上迅速增长的国民高等教育需求。即使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实现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仍与国民的教育期望有较大差距。
(二)很少家长期望子女接受职业或技能教育
与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家长们对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