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女性人口总体状况

    作者:蒋永萍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摘要:

    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女性人口数量和基本结构信息分析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女性人口的发展状况呈现出如下值得关注的特征:女性人口净增加略高于男性,城镇女性人口占整个女性人口比重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乡村女性,集体户中的女性人口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女性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老年型态,非农业户口女性人口所占比重处于逐渐上升的状态,少数民族女性人口的增长幅度高于汉族女性人口。

    Abstract:

    An analysis of the size of female population and the basic structur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Sixth National Census suggests that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there are the following noteworthy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female-population in the curr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t increase of female population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population. For the very first time,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urban population in the total female popula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rural population. The proportion of the female population with collective households registration showed an obvious upward trend.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female popula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state of ag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female population with non-agricultural households registration is rising. The growth rate of minority female popula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Han female population.

    女性人口的发展变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影响着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尺度。本文主要利用“六普”提供的女性人口数量和基本结构信息,总括性地描述2010年中国女性人口的总量与性别比、空间分布、年龄结构、民族结构等基本情况,与此同时,将“六普”数据与“四普”和“五普”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历史地认识中国女性人口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过程。

    一 女性人口的总量和比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女性人口总量不仅反映女性人口资源的多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女性人口的成长环境和妇女社会地位的状况。“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女性人口的总量为6.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8.8%,人口性别比为104.9。与1990年相比,中国女性人口净增加了10179万人,略高于男性的10050万人。与2000年相比,女性人口的净增加量比男性多609.2万人,以致总人口的性别结构随之发生了一定变化。2010年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1990年的48.5%提高了0.3个百分点,总人口的性别比由1990年的106.0和2000年的106.3下降到2010年的104.9。20年间,女性人口增量大于男性及总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势头得到遏制的结果,是女性人口生命健康权得到尊重,生存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体现(见表1)。

    表1 1990~2010年中国女性人口变化趋势

    二 女性人口的空间分布

    城乡、区域等女性人口的空间分布及两性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社会资源在性别间的分配。

    (一)女性人口的城乡分布

    2010年,中国在城市、镇、乡村居住的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0.3%、19.9%和49.7%(见图1)。其中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城镇女性人口比重已达50.2%,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乡村女性人口的比重。对比1990年和2000年女性人口的城乡分布可以看到,中国女性人口的城镇化水平20年间增长迅速,2000年比1990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2010年比2000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且后10年的增长速度快于前10年。与之相对应,在乡村中生活的女性人口数量和比重呈阶梯形下降,从1990年的74.1%下降到2010年的49.7%。特别是伴随女性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男女两性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也在缩小,由1990年的女性低于男性0.6个百分点缩小到2010年的基本持平。

    图1 1990~2010年男女两性人口城镇乡分布

    分地区看,中国女性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很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京津沪3个直辖市,其中上海最高,为89.5%,北京、天津分别为86.3%和78.8%;广东、辽宁和浙江三省也超过了60%,分别是65.4%、62.6%和61.7%。城镇化水平最低的是西藏,只有22.3%,另有四省份女性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低于40%,分别是贵州34.0%、云南35.3%、甘肃35.5%、河南38.3%。各省区市女性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地区内部,女性与男性城镇化水平基本相当,差别在-1.4~1.2个百分点之间。

    (二)女性人口的区域分布

    本报告采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地区分组标准,将全国分为京津沪、东部、中部、西部四个区域。[1]“六普”数据表明,与中国人口区域分布的总体特征一致,中国女性人口的区域分布也表现出更多集聚于包括京津沪在内的大东部地区的特点。2010年京津沪和东部地区女性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为41.3%,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占31.8%和26.9%(见表2)。与2000年相比,京津沪和东部地区女性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分别增加了0.9个和1.0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减少了1.0个和0.9个百分点。

    表2 2000年和2010年总人口和女性人口地区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与2000年相比,各区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尽管总人口的性别比从2000年的106.3降到2010年的104.9,但京津沪和东部地区的人口性别比却不降反升,由2000年的106.3和103.8分别升到2010年的108.3和104.5。这一态势可能主要与人口迁移流动中男性相对较多的性别差异有关,以致在人口不断集聚的经济发达地区,男性人口的比重也在悄然增加。这一流动结果表明,尽管经过20余年的发展,非农转移中女性较为滞后的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在发展机会较多和经济收益较高的发达地区,男性仍比女性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三)女性人口的户口类型分布

    在中国,家庭户和集体户的户口类型分布既反映个人居住场所的差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