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
(一)商业银行的国内外环境受到挑战
2012年,在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外需下降、要素边际生产率降低、经济结构调整的综合影响下,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33.6万亿元,增长17.95%。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386亿元,增长18.96%。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29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650亿元。与美欧银行业的普遍萎缩态势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增长令人鼓舞。
2013年,资本管制日益严格、利率市场化实质性推进、金融脱媒趋势愈加明显、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都将使银行经营环境更为严峻。中国式影子银行繁荣为中国金融业增加了创新的活力,但也成为中国银行业未来风险的渊薮和监管的重点。从经济环境看,中国经济未来10年面临两大主题:经济转型和老龄化,将从多方面重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从而将会进一步改变中国的产业格局。同时,互联网经济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得不随之改变。
(二)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正在受到冲击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渐突出。在分业管理与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短缺者和资金储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行为就是金融脱媒。2012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对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增长的方式形成较大的挑战。
1.息差收窄
2012年末,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386亿元,增长18.96%。与美欧银行业的普遍萎缩态势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增长令人鼓舞。然而,全行业息差收窄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朗。经过201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两次调整的铺垫,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
在过去储蓄率上升的过程中,整个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压抑,具体讲就是,给储户规定一个低利率,于是银行得以顺利将家庭部门储蓄向作为借贷者的国有经济部门转移。利率被人为地压低到自然利息率之下。过去银行体系资金成本的低廉源自制度,造就银行粗放式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
未来的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都将导致中国总储蓄率下降,从而抬升经济中自然利率水平。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去金融压抑的过程。如果逐步放松对金融要素的价格管制(利率市场化),价格一定会呈现出追随经济中自然价格(影子价格)的趋势,故此银行负债成本存在刚性上升的压力。但银行是否能提高生息资产的回报水平,这取决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即银行能否通过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并进行精细定价。中国的银行主要是靠抵押品和担保投放信用,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依靠抵押品价格不断上升来实现信用的扩张,所以普遍缺乏风险甄别和定价能力。因此,面对负债成本中长期上升的趋势,必然要承受息差收窄的阵痛。2012年年报显示,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有11家净息差下降(见表1)。
表1 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下降
这一过程可能刚刚开始。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提高了对资本使用效率的要求,商业银行将寻求更高的资产回报,从而在配置资本时更加谨慎。息差压力可能会促使银行将更多贷款投向之前不够重视的私人和消费领域,而减少对基建贷款的支持。未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拓展盈利渠道将成为银行业的共识。
2.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和资本充足率虚高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实现高速增长,仅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率超过40%的就有18家。虽然经历了几次再融资热潮,但银行业的资本消耗实在惊人,资本充足率普遍出现下降。随着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初开始实行,银行表内资产扩张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本补充压力,依靠表内资产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已不可持续。
银监会公布的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高达9.85%,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虚高。根据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截至2013年7月底,商业银行体系总资产144.7万亿元,对企业和居民部门传统信贷投放75.4万亿元,余下的资产若剔除掉储备资产(20.3万亿元)、对央行和政府的债权(6.9万亿元)、国外资产(2.9万亿元)以及其他资产(7万亿元),剩下的是银行通过“票据+非银”方式(同业资产)投放的信用,再加上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