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
一 长三角地区吸收外资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长三角地区吸收外资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据统计,2002~2012年,流入长三角的FDI一直保持逐年增长态势(见图1)。截至2012年底,该地区累计吸收FDI超过5358.58亿美元,占全国累计吸收FDI的42.02%,为全国吸收外资和促进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1 1984~2012年长三角地区FDI占全国比重
1.2012年长三角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情况与特点
2012年1~12月,在全国吸收外资同比下降3.7%的情况下,长三角地区保持稳定甚至逆势上扬,两省一市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均超过上年同期,出现向好势头,但是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则出现了分化,上海一枝独秀,仍然保持增长态势,浙江省一直到12月份才实现反转,而江苏省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则出现了下降。其中,上海实际利用外资151.8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223.38亿美元,增长11.1%(见表1)。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357.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3%,吸收外资合同金额571.41亿美元,同比减少4.1%(见表2)。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130.69亿美元,同比增加12%,吸收外资合同金额210.72亿美元,同比微增2.4%(见表3)。
表1 2012年1~12月上海市进出口及利用外资情况
表2 2012年1~12月江苏省进出口及利用外资情况
表3 2012年1~12月浙江省进出口及利用外资情况
续表
2012年1~12月,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下降,这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后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引资结构变化,由于地方政府从规模型引资向质量型引资战略转变,长三角地区实施“腾笼换鸟”政策,加工贸易型外资的增速开始下降。
2.2012年长三角核心区吸收外资的总体情况与特点
作为长三角地区吸收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领头羊”,长三角核心区的16个城市实际吸收外资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中的占比基本保持稳定,除2005、2006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在90%左右,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仍保持较高增速。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2007~2012年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0.06%,高于长三角地区的8.59%。可见,长三角核心区具备高于其他地区的外资吸引力。
2012年,长三角整体吸收外资情况较为稳定,长三角核心区的部分城市甚至逆势上扬。但就具体城市而言,长三角核心区的16个城市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其中,FDI实际吸收金额以上海最高,达151.9亿美元,第二、第三位依次为苏州市91.7亿美元、杭州市49.6亿美元。长三角16个城市FDI全部同比增长,其中增幅最高者为台州市,同比增长223.3%,第二、第三位则分别为舟山市70.0%、镇江市22.5%,同比增幅最小者为宁波1.5%、扬州1.7%。
2012年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在外资外贸的走势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外贸方面,进出口及出口总额均以上海市为最,分别为4367.6亿美元及2068.1亿美元。同比增加最多的分别是舟山市和镇江市。其中,舟山进出口总额增加15.8%,出口总额增加23.4%;镇江进出口总额增加13.3%,出口总额增加37.7%。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同比降幅最大的城市则为泰州市,分别为-6.5%和-7.1%。但从数据分析,进出口与吸收外资实际金额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部分城市如泰州、上海、无锡、杭州、绍兴等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同比出现增长,但进出口包括出口的同比增长为负。可见,部分城市的外资外贸已经出现了相异的走势。具体见表4、图2、表5。
表4 2002~2012年长三角核心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情况
图2 2003~2012年长三角、长三角16个城市、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的增速
表5 2012年长三角16个城市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情况
续表
3.长三角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趋势判断
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走势稳中有升,后续依然看好。但具体到项目数、项目金额和实际金额,则走势特点略有差异。如项目数,自2003年达到高点1.6万个之后,便缓慢减少,而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项目数在2008年锐减24.1%,并在2009年达到低点,至2010年后企稳,并在2011年微弱增加,2012年又再次下调。项目金额方面则一直增加,危机后有所减少,但2010年后迅速恢复。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则呈阶梯式增长,除2004年小幅减少外,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没有出现负增长,并在2010年迅速摆脱危机影响,形成上扬趋势,2011年增长率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