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
一 内蒙古高考招生录取新模式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003年,内蒙古普通高校招生首次实现网上查询卷面分数。
2005年,内蒙古普通高校招生进行网上报名的试点,专科补录工作中首次实现网上补报志愿。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实施高考网上报名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各盟(市)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确保2006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网上分段多次公开补报志愿工作的顺利实施,改革探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标志着内蒙古普通高校招生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工作纳入了政府统一管理的轨道,推进了招生“阳光工程”的制度化。
2008年,内蒙古普通高校网上招生实现动态排名精确定位填报志愿。
2009年,内蒙古考生所报院校的第一志愿实现实时排名。
2010年,内蒙古报考高职高专院校的考生可以查看自己在所报院校及所报第一专业的实时排名。
2011年,这种动态排名精确定位的网上填报志愿的方法推广到所有录取批次。高度透明的录取过程让考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带来的好处。经过多年实践,这种填报志愿的模式逐步完善,被社会广泛认同。它允许考生在精确掌握院校招生政策和计划信息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与修改自己的志愿,有效克服了手工纸质填报志愿的诸多弊端,极大提高了考生填报志愿的准确率,从源头上杜绝了腐败行为的发生,真正把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阳光工程”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高考填报志愿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按“梯度志愿”投档录取,强调志愿优先,遵循分数,弊端较多;另一种是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强调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但现行的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都将分数和志愿割裂开来,不利于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而内蒙古的填报志愿模式将分数与志愿协调统一,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举棋不定到有的放矢的转变,具有动态排名、精确定位、信息对称、全程阳光的特点(见图1)。
图1 内蒙古高考招生“阳光工程”网报志愿流程
第一,考生网上提交志愿后,可以实时动态地查询到排名情况,将志愿与分数兼顾考虑,让考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适时调整志愿,使所报志愿不断优化,与分数达到最佳匹配。
第二,考生查询排名情况后,可以根据自己分数所处的位置,反复修改志愿。这种精确定位的填报志愿模式强化了考生在录取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考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选拔理念。
第三,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方式时,能够了解自己在所报院校的排名及其他考生报考意愿,这就在考生与考生、考生与院校之间实现了信息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性,使招生院校生源充足,生源质量大幅提高,考生志愿准确率也随之提高。
第四,所有考生利用网络平台填报志愿,考生在完成志愿填报后就可以判断能否被所报院学录取,从填报志愿到录取结束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全程阳光”。
二 内蒙古高考招生录取新模式的成效
2008年底,内蒙古招生考试部门在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十几所高校内对刚入学的高考学生进行回访,并对6000名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的在校本科大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的考生认为,在传统报考信息采集的模式下,造成志愿填报失误的症结是不了解自己在所报学校的排名,不了解其他考生的意愿,而不是招生部门提供的志愿数太少。76%的学生认为,为使填报的志愿更准确、更理想,采用动态排名精确定位的方式是更有效的,24%的学生认为还应进一步增加平行志愿数。
内蒙古的网报志愿模式由于提供了院校和第一专业的实时动态排名,极大地提高了院校一志愿录取满足率。以2011年的本科一批为例,一志愿区外院校录取率为98.7%,区内、区外院校录取率为91%,第一专业满足率为82.3%。很多院校看到内蒙古的生源质量较好,对内蒙古的录取模式也表示肯定,在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及时向内蒙古增设招生计划。2011年本科一批网报期间,部分驻京高校就临时向内蒙古增加了14个招生计划。为了避免分数较高的考生因第一次填报失误而未能进入理想高校的情况发生,第二次网报志愿时,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著名高校联系,这些院校向内蒙古增加了招生计划,结果大大降低了内蒙古高分考生的落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