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07年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

    作者:柴瑜 张倩 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摘要:

    2007年,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继续稳步发展。相对于多边合作机制而言,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进展更加引人注目,合作的议题和领域也更加具体和深入,特别是取得了签订《东盟宪章》、美韩自贸区协议等意义较为重大的成绩。在双边合作及自贸区建设上,以东盟及中国、日本、韩国为主要推动者的格局进一步稳定。这些努力开始为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未来几年,对东亚各国所签订的自贸区协议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统一框架的研究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Abstract:

    2007 has seen a continuing improvement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Compared to multi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in this region,bilateral cooperation between nations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in terms of the depth of topics for cooperation and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some far reaching FTA agreements. On the bilateral side,the framework under which China,Japan and ROK being the main propellers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These efforts have ma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whole region. This paper calls for more stress on the study of a regional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bilateral free trade and investment negotiations,which could serve as the stepping stone for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much larger scale.

    在2007年中,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继续稳步发展。相对于多边合作机制而言,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进展更加引人注目,合作的议题和领域也更加具体和深入,特别是取得了签订《东盟宪章》、美韩自贸区协议等意义较为重大的成绩。在双边合作及自贸区建设上,以东盟及中国、日本、韩国为主要推动者的格局进一步稳定。

    一 双边经济贸易合作

    (一)与中国相关的FTA和经济合作进展

    2007年,中国继续深化同周边国家及地区的自由贸易合作,积极拓宽自贸领域,寻求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关系。目前,中国正在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涵盖2006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4。12个自贸区中已签署协议的5个,正在谈判的有7个;而正在进行官方联合研究的则是3个。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顺利推进。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签订。2007年1月双方也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目前,正在进行投资领域和另外两轮服务贸易协议的谈判,预计应于2010年全部结束。相对而言,正在谈判的两部分协议更加敏感,因此需要双方都付出更多的努力。现存的问题包括:由于泰国汽车联合会的抵制,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目前还不能进入泰国市场;因为印度尼西亚服装商会的原因也使得中国的成衣不能进入印度尼西亚市场[1];等等。

    签订投资协议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开放、便利的投资机制,提高法规透明度,提供投资保护,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内相互投资。最近数年,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投资往来持续扩大。截至2006年底,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累计429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中国与东盟间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2007年11月,中国—东盟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海运协定》、《中国与东盟航空合作框架》等协议。由于双边贸易额一半以上通过港口实现,2007年11月,海南省又设立洋浦保税港区,预计到2012年,港口区可以向东盟国家每年出口130多亿美元的产品。

    目前东盟和中国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贸易量有望于2008年达到2000亿美元,比双方预计的时间提前两年。

    中国继续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2007年4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第一次召开6国农业部长会议。会议通过了“农业支持核心计划”(CASP),内容主要包括:加快和加强次区域的农业合作;为次区域的粮食安全和减贫做贡献;促进跨境农业贸易和投资;促进农业新技术的转让和应用;确保环境受到保护并持续利用共享的自然资源;确保对跨境动物疫病的监控,以减少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及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能力建设,解决跨境关注问题;等等7个方面。为实现《农业支持核心计划》的目标,会议还提出促进跨境农业贸易和投资,成员国针对与农业相关的危机事件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推动公共和私营部门开展农业信息共享合作,提升农业科技能力等具体实施内容[2]。此次确定的《农业支持核心计划》是次区域农业合作战略框架的核心内容,也是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农业合作的有益尝试。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包括交通和贸易便利化等。2007年3月,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共同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客货运输协定》[3],以简化过境程序和障碍,提供签证援助,等等。2007年10月,中国启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友谊关信息服务站查询系统。

    中国力所能及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能力建设做出贡献。2007年11月,中国宣布将提供一笔5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赠款,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以结果为导向的监测评估体系,用于评估减贫项目。“扶贫与区域合作基金”项下的这笔赠款将用于支持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该项目预计于2009年10月完成。

    自2007年9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施《亚太贸易协定》第三轮关税减让,对原产于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老挝5国的部分化工产品、陶瓷产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皮革、金属制品、机械电气产品等1700多个税目实行降税,对原产于老挝、孟加拉国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同时,中国的出口企业只要出具《曼谷协定》原产地证明书,其货物在进入上述5国时,即可享受平均额度为30%的关税优惠。除这5国外,中国也可享受印度、韩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的新增和扩大的关税优惠[4]

    中智自贸区协定服务贸易和投资部分的第四轮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