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
菲律宾目前的宪政改革是在国际宪政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进行的一项重要国政工程,不仅是菲律宾政府治理国内腐败、稳定国家政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菲律宾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复兴的需要。对于修宪的必要性,菲律宾朝野各方目前已经形成了跨党派的广泛共识,但对于修宪的具体内容和修宪程序,各方尚未达成一致。菲律宾的宪政改革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个别零星的问题,而是涵纳了较为广泛的议题。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Philippines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project which is pushed by the upsurg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titutional reform. It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Philippines government to tackle the corruption and to stabiliz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but also the need for maintenance of the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ion of economic recovery. The ruling and opposition parties have formed a broad cross-party consensus on the necessity for revising the constitution,but the parties have yet to reach an agreement. on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and the amendment procedure.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is no longer just confined to the content of individual sporadic questions. but includes broader range of issues.
2005年7月25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提出要在菲律宾进行宪政改革以摆脱国家政治纷争,保证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阿罗约强调,落后的政治制度已经让菲律宾处于分裂状态,政治纷争使菲律宾成为“一个名称下的两个国家”[1]。
从此,长期以来纷纷扰扰的菲律宾宪政改革被正式提上改革议程,菲律宾朝野各种政治力量围绕酝酿中的宪法和宪政改革开始了激烈的政治角逐。
一 宪政改革背景
(一)全球范围宪政体制改革大潮的推动
从国际政治大环境来看,菲律宾宪政改革并不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世界范围的宪政体制改革运动对菲律宾的宪法和政治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国家原有陈旧、过时的宪政体系进行适时改革是各国普遍进行的一项重要国政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末迄今,全球至少已有30个以上的国家产生了新宪法,其中既有前苏联东欧各国以及南非等“新兴”民主国家,也有像瑞士那样的“成熟”民主国家。仅以亚洲周边各国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蒙古、阿富汗、泰国、尼泊尔等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或临时宪法以取代遭到中止或废除的旧宪法。除了制定和通过全新宪法之外,更多的国家如越南、印尼等国以“修宪”的形式对宪法某些条文进行调整和修改。
菲律宾现行宪法于1987年2月2日由全民投票通过并由阿基诺总统于同年2月11日宣布生效,又称“1987年宪法”。该宪法产生于菲律宾民主转型初期,期间长达20年没有进行修改。在当前国际宪政改革大环境下,对1987年宪法某些过时的宪法条款进行修正和补充成为客观必然。
(二)稳定菲律宾国内政局的需要
推动宪政改革,重建宪政秩序,也是菲律宾政府治理国内腐败、稳定国内政治局势的急迫需要。
菲律宾现行政治体制是在1986年推翻马科斯独裁统治后仿照美国三权分立模式建立的“强势”总统制,宪法规定行政权归总统所有,总统为共和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集大权于一身。由于自身法制的不健全,导致对总统巨大权力缺少有效监管,往往引发贪污腐败等问题。马科斯、埃斯特拉达两位前总统就是因为腐化严重而分别在1986年和2001年两次“人民力量革命”中被赶下台。阿罗约上台后,对其亲属贪污受贿的指控也是层出不穷。因此,菲律宾国内一直有一种声音:希望通过修宪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制,以此来约束无限膨胀的总统权力。
此外,阿罗约接替埃斯特拉达继任菲律宾总统后菲律宾国内政局一直不稳。军人屡次发动“未遂”兵变,仅自阿罗约2001年上台以来,就化解了200多起军事政变[2]。在野党也围绕2004年5月阿罗约在大选中的“贿选”丑闻启动了对阿罗约的“弹劾”程序并频频组织和发动要求阿罗约下台的示威游行,造成严重的朝野对立。
2004年5月,阿罗约在大选中击败其他候选人,成功当选新一任菲律宾总统。2005年中,菲律宾国内政治反对派纷纷指责阿罗约在大选期间“舞弊”,发动了全面政治攻势,阿罗约政府经历了执政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6月,一盘据称在2004年5月大选期间阿罗约本人与选举委员会官员通话的电话录音曝光,阿罗约在电话中涉嫌示意该选举官员舞弊。“录音带门”事件公布后,全国舆论哗然,国会参众两院先后介入调查听证,反对派则连续发动抗议示威,要求阿罗约下台。阿罗约本人不得不在电视中公开承认曾与负责统计选票的官员进行电话交谈。7月,阿罗约政府中约1/3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并宣布撤销对阿罗约本人的支持。前总统拉莫斯、众议院议长德贝内西亚等重量级人物关键时候对阿罗约表示了支持,菲律宾天主教会也在经过长时间激烈辩论后发表声明,决定保持中立,不要求阿罗约辞职,这才使内外交困的阿罗约政府暂时躲过了危机,同时也使反对派依靠街头政治迫使阿罗约下台的幻想破灭。
7月25日,阿罗约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正式宣布支持宪政改革,以议会制和联邦制代替现行的总统制和中央集权制,获得朝野宪政改革派和地方势力的热烈欢迎。国会于8月底否决了对阿罗约的弹劾议案。在经历了数月的政治危机后,阿罗约政府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经历了此次政治危机后的阿罗约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缓和社会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稳定国内政局以保证本届政府顺利执政到2010年届满。
(三)维护菲律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