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表明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扩大对外开放”后,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向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加速向西开放成为国家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对外开放度还相对较低,必须继续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发挥地域、产业、科教、历史文化等方面比较优势,开创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共进、繁荣发展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推动陕西经济社会跨越转型。
一 陕西对外开放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
(一)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总体规模仍然偏少
“十二五”以来,陕西坚持继续将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作为关键任务之一,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外资和私营企业也成为陕西进出口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现已形成以机电、苹果、豆类、矿产及高技术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贸易伙伴已达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3年8月底,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21.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出口总额62.33亿美元,增长27.0%。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77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十二五”以来,陕西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基本达到20%以上的高增长(见表1)。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实现1%的增长下,陕西出口增长率实现了23%的增长,这说明陕西的“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表1 陕西“十二五”以来外贸易基本情况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陕西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截至2013年8月,进出口总额仅占陕西生产总值的1.8%,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对比西部省份,2013年8月底,新疆进出口总额122.54亿元,广西进出口总额198.43亿元,陕西进出口规模也显得偏小。
(二)各市区对外开放平台形成,区域开放度差异明显
近年来,陕西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网络“4小时陕西”“8小时周边”“10小时出海”正在落实,建设中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是内陆最大的现代物流园区,郑西高铁投运、咸阳机场三期建成进一步强化了陕西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优势。从口岸建设来看,现有的航空、陆路货运口岸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已进一步完善,同时榆林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口岸正在加快建设,通关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陕西各市区依托各类开发区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以西安市为例,“五区、一港、两基地”已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明确、优势互补的对外开放平台群,“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西咸新区”建设高点起步、全力推进。除了西安外,其他各市的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开放区建设都在快速推进,形成了对外开放较为完备的平台体系。
在对外开放平台带动下,陕西三大区域对外开放全面提速,陕南和陕北部分地区开始提速,增长较快,为当地经济跨越发展注入活力。2006年,关中进出口总额占全省98.9%,其中西安占比77.5%,陕南、陕北占比1.1%;2011年,关中进出口总额为全省的96.1%,其中西安占比86.0%,陕南、陕北占比3.7%,陕南的商洛进出口总额迅速扩大,2011年飙升至3.37亿美元,是2006年的106.2倍,榆林、安康比2006年增长5~7倍,铜川和杨凌示范区负增长,西安、宝鸡、咸阳、延安、汉中增长1~3倍(见表2)。
同时,以各市区进出口总额的绝对量来看,各市区对外贸易额差异较大,西安一家独大,达到百亿美元水平,占比近八成。其他各市区均在1亿美元上下徘徊,悬殊较大,说明区域差异的规律客观存在(见图1)。这主要是由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造成的。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龙头,有发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而相对而言,陕北和陕南受制于其不利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劣势,对外开放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约。
表2 陕西各市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对比
图1 陕西各市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对比
(三)招商引资支撑陕西对外开放,投资环境还需加强
招商引资工作处在市场前沿,是对内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交流合作的平台。2013年上半年,在面临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