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
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明确了今后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了2013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要求全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为建设美丽陕西提供有力保障。
一 2013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现状
据《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统计,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发展指数排行榜上,陕西入列前10位。考察“绿色发展”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三大类。其中,又分为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等57个项目。这表明,2013年陕西省的环境保护现状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一)陕西省“蓝天工程”正式启动
2013年初,陕西省环保厅推出旨在改善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的“蓝天工程”,正式启动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作为省会城市,西安市率先加大“治污降霾”的行动力度,将“治污降霾”作为首要的民生大事来抓。为从源头控制燃煤烟尘污染,西安市首先加大燃煤锅炉的拆改力度,计划全年拆除475台燃煤锅炉。截至11月14日,西安市已拆改燃煤锅炉565台,超额完成了2013年市政府下达的475台燃煤锅炉的拆改任务,且拆改的燃煤锅炉对当年冬天的供暖未造成影响。这拆除的565台燃煤锅炉,约2800蒸吨,预计2013年燃煤消耗量减少约68.5万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约9000吨、氮氧化物2000余吨、烟尘排放量1650余吨。据悉,至10月15日,西安市已收获了2013年第105个“蓝天”,提前完成了2013年省考优良天数指标,对关中城市群和陕北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起了重要引领作用。
截至2013年11月底,陕西省在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中,已淘汰污染企业40家,取缔涉气排放违法企业120余家,拆除石灰窑1129孔,关中拆除燃煤锅炉917台、淘汰“黄标车”4.93万辆。
(二)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收效明显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在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13年1月1日,《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正式颁行,显示出渭河变清三年行动项目的切实推进。据相关报道,自西安市开展治污行动以来,该市境内渭河水质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2013年6月份,渭河西安出境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较1月份下降了27%、90%。为改善水环境,西安市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6个新扩建污水处理厂中,除临潼新区污水处理厂未开工建设外,其他污水处理厂均按计划建设;2个试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中“九污二期”已完成试运行,“二污二期”进水量已达到15万吨/日;13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已完成4座,在建7座。
截至8月份,宝鸡市渭河出境断面COD均值每月都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要求,其中水质最好的7月份,渭河出境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为落实渭河变清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渭南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13年环保目标责任书》,确定了全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年度目标任务,实施工业企业废水及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提标改造、工业园区、乡镇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50余个重点治理项目,明确了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全市环保系统提出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渭河出境断面达标”要求,明确了年度5项重点任务,市级财政列支1000万元年度预算,用于重点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据有关报道,渭河潼关吊桥入黄水质2013年1~8月份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7毫克/升、2.496毫克/升,均低于入渭南境内水质浓度,达到省政府考核要求。
(三)秦岭生态保护走上正轨
进一步加强秦岭重点领域的保护与治理是2013年陕西省环保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关中城市群的生态屏障、重要水源地和“气候调节器”,大秦岭不仅是西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且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的主体区域之一,承担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保护重任。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于201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秦岭生态保护走上了正轨。按照《条例》规定,海拔2600米以上的区域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天然林区为禁止开发区;秦岭山体坡脚线以上至海拔2600米之间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其他区域为适度开发区。《条例》还规定在